
醫學研究發現,原來刪除某人體基因,便可減輕痛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重燃希望。(互聯網圖片)
由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引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令患者痛楚難當外,延誤診治的話更會令關節永久破壞。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團隊最近在和非牟利健康組織Inova Health System的共同研究合作中,在老鼠實驗無意中發現當刪除某個基因情況下,能夠減輕病症的突發性疼痛。新發現對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提供潛在新療法的可能,並且還可以允許使用簡單的血液檢測來檢測類風濕性關節炎高風險的人。而今次結果論文已於科學雜誌《自然免疫學》刊載。

ELMO1通過其在稱為「嗜中性顆粒白血球」的白血球中的功能來促進炎症。(互聯網設計圖片)
ELMO1基因缺失能緩減症狀
研究團隊首席,身兼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癌症生物學系主席Kodi S. Ravichandran教授,連同研究科學家Sanja Arandjelovic,為了解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意外地發現當刪除一種名為ELMO1的基因後,能減輕實驗中老鼠的關節炎症狀,而沒有引起其他問題。團隊隨後深入研究,更確定ELMO1通過其在稱為「嗜中性顆粒白血球」的白血球中的功能來促進炎症。Ravichandran教授指出嗜中性顆粒白血球猶如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因為它們能夠感知並應對潛在的威脅,對抗許多細菌感染。然而ELMO1基因存在一種自然變異,可以促使嗜中性顆粒白血球活性化,並有可能更多地侵入關節從而誘發炎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生物學、免疫學和癌症生物學系主席Kodi S. Ravichandran教授(左),連同研究科學家Sanja Arandjelovic(右),期望下一步能研發抑制ELMO1的藥物。(互聯網圖片)
下一步研發抑制ELMO1藥物
正常來說,基因在人體內揮發著不同作用,為免影響身體運作,因此醫生一般不會貿然試圖阻止某基因的作用。但Ravichandran教授認為ELM01的情況是例外的,「ELMO1僅在嗜中性顆粒白血球中和非常特異的蛋白質配對,但在我們測試的其他細胞類型中則沒有,故可以假設它只影響某一種細胞。」根據這項假設,團隊對嗜中性顆粒白血球中的ELMO1蛋白質組合夥伴進行了複雜的分析,進一步驗證了ELMO1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誘發作用。下一步研究人員正尋找可以抑制ELMO1功能的藥物,亦正設計ELMO1基因變異測試,期望未來能協助病患緩減病情。
(來源: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