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09-23 07:30:00

【炎陣以待】劑量調控混合治療 助抑制炎症性腸病復發

分享:

炎症性腸病(IBD)是非常容易復發的免疫系統疾病,如何因應患者實際病情在治療上作出調整,是預防復發的關鍵。尤其當患者初期炎症嚴重,就要用到較高劑量藥物迅速消炎,或利用混合治療例如同時使用口服或塞肛藥物,加強治療效果。當發炎情況緩和,就要調減藥物劑量,藉此持續抑制炎症,避免復發。

炎症性腸病為慢性腸道炎症,消化道,胃部及肛門也會受炎症牽連,患者會有肚瀉、大便出血、消瘦及貧血等病徵。腸胃及肝臟科專科周偉明醫生指出,「IBD」的治療講求耐性及彈性,目標是讓患者病徵消退的同時,發炎指數回復正常,腸道黏膜達至癒合,並無任何炎症反應,才能有效減低併發症例如大腸癌的風險。

adblk6

治療初期 高劑量助消炎
要達到這個治療目標,必須視乎患者實際病情、藥物選擇及劑量控制等因素。以輕至中度病情為例,周醫生指現時一線抗炎藥物藥物5-氨基水楊酸「5-ASA」,起初會使用4克較高的劑量,務求盡早壓抑炎症,一般用藥3至6個月後,病徵明顯有所紓緩。

不過,使用較高劑量藥物會否引起其他健康風險呢?周醫生指出,這些一線藥物的副作用較少,患者毋須過份擔心,治療期間,醫生會透過各種檢查評估病情,情況容許下,便會把藥物劑量下調,藉此持續壓抑炎症。他補充,現時醫學界對治療「IBD」有一個參考標準,如在起初階段, 即是誘導治療 (induction therapy)期間, 一般建議使用較高劑量 , 即每日4毫克,當病情穩定後,就會進入維持治療 (maintenance therapy),藥物劑量亦會在一般情況下調整至每日2毫克,而患者必需按照醫生指示用藥。

混合治療 加強治療成效
除了藥物劑量的調整,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對控制炎症也有幫助。周醫生表示,「5-ASA」藥物分有口服、塞肛及灌腸,各有優勢,例如口服藥物較為方便,用藥依從性較高,灌腸或塞肛則能讓高濃度藥物接觸炎症活躍的地方,直接發揮藥物。有研究就指出,混合使用這些藥物,病情能有35%以上改善。

周醫生認為,無論是藥物調節或混合治療,要長遠控制「IBD」始終有賴患者對治療的態度:「不少病人治療一段時間後,以為沒有徵狀就自行停藥,但必須注意,其實腸道可能仍在發炎,持續發炎有機會令腸道收窄,增加手術及患上大腸癌風險。」故此,他建議患者,千萬不要自行減藥甚至停藥,又或者在覆診時欺騙醫生已跟足指引用藥,因為這是相當危險行為,而最終受害都是 病人自己。相反,在治療期間必須緊密監察病情,包括驗血及接受內視鏡檢查,病情穩定後進行大腸癌篩檢,排除癌症病變。

adblk7

現時,本港有些非牟利的病友互助組織,例如香港結長友會,與同路人分享病情資訊或提供相應支援。周醫生鼓勵患者積極參加,釋除治療帶來的疑慮。他又提醒患者,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徵及承擔能力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周偉明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周偉明醫生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