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最低工資水平的公眾諮詢昨日結束,工聯會及職工盟(圖)均批評現時最低工資水平調整追不上通脹增幅,受惠僱員覆蓋率只有不足1%,質疑最低工資保障功能形同虛設。兩勞工團體分別表示,政府應將最低工資水平提高至時薪42.5及44元,並將檢討時間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使最低工資調整與市場工資增幅接軌,減低貧富懸殊。

(陳琬蓉攝)
職工盟稱,兩年一檢使最低工資增幅未能追上物價升幅。若以2011年的價格計算,2013年及2015年調整工資後的實際購買力,均未能達至當年時薪28元的最低工資水平。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指,現時最低工資的受惠人數只有約2.8萬人,又批評兩年一檢的做法,令最低工資委員會估算調整幅度時運用過時數據,從而高估最低工資的受惠人數。
蒙兆達建議,最低工資水平應按照勞動生產力調整,若政府在2019年將最低工資提高至時薪44元,將會有40萬名僱員直接受惠,佔各行業整體工資成本增幅約0.6%,認為屬可接受範圍。
工聯會:最低工資應為時薪中位數六成
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主任唐賡堯則批評,現時時薪34.5元的最低工資水平未能有效鼓勵基層就業。他以一個需要供養丈夫的女士為例,若按最低工資水平每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26日為例,一個月可獲7,176元,比領取二人家庭綜援及租金津貼的8,550元還要低1,374元,長遠不利基層勞動力投入市場。工聯會又估算,2018年的時薪中位數為70.7元,建議最低工資水平應設於現時工資中位數的60%,即為4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