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07-17 04:30:15
日報

中大建魚類過敏階梯 避免不必要戒口

分享:
食物過敏

中大建魚類過敏階梯 避免不必要戒口

魚類是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之一,而過敏者會傾向戒口,戒掉所有魚類,甚至連甲殼類和貝類海鮮都避免進食。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四成魚類過敏者不會對特定的魚類過敏,並建立了「魚類過敏階梯」系統,可讓過敏科專家參考並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治。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表示,食物過敏由食物中的蛋白質引發,患者的免疫系統誤認有關蛋白為有害物質而產生免疫球蛋白(IgE)抗體,刺激釋放炎症介質而引起過敏症狀,「過往研究指本港約有1.5%人口有食物過敏問題。」

食物過敏

(左起)衛懿欣、梁廷勳及梁詩彥。

嚴重可致命

食物過敏有輕重之分,輕則出現皮膚痕癢、蕁麻疹、嘴唇及眼部腫脹、舌頭及喉嚨痕癢、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若出現嚴重反應,如舌頭、喉嚨腫脹、呼吸困難、喘鳴、頭暈、失去知覺甚至休克,則有可能致命,急需送院治理。梁廷勳續指,牛奶及蛋也是常見的致敏食物,有關的蛋白質經過不同溫度的烹調方法,結構會有所改變而減低致敏程度,於是有相關的食物階梯可以讓患者逐步「挑戰」,「而本港最常見因過敏入院的,則是海鮮過敏。」

小清蛋白為主要致敏原

常見食用魚類多達100種,難道對魚過敏就所有魚都不能吃?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表示,「魚類含有的主要致敏原為小清蛋白(parvalbumin),而不同魚類的小清蛋白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致敏程度也不同,若有精確的診斷,就可找出應要避免進食的魚類,以及有重新進食某種魚類的機會。」另一方面,貝類食物的主要致敏原為原肌球蛋白、肌鈣蛋白C及脂肪酸結合蛋白,跟魚類致敏原不同,故魚類過敏人士毋須戒口貝類食物,反之亦然。

adblk6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最常見徵狀是出現蕁麻疹。

吞拿魚 三文魚 耐受性較高

傳統上為安全起見,醫生或會建議魚類過敏者完全戒食魚,但兒童過度戒口或致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攝取不足,如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碘等。中大醫學院是次研究招募了249名有魚類過敏病史的兒童,經過測試後發現40%魚過敏患者對某些魚類有耐受性。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醫生指,「當中約三成患者可進食三文魚,而淡水魚如鯰魚、鯇魚和鰂魚致敏性最高。我們發現差異緣於魚肉內小清蛋白水平,於是可建構一個魚類過敏階梯。」第一階段最少致敏性為吞拿魚、三文魚、鱈魚和比目魚;第二階段為石斑及鯡魚,第三階段、致敏性最高是鯰魚、鯇魚和鰂魚。

梁廷勳認為魚類過敏階梯有助臨床診斷,過敏者毋須一刀切地戒口,根據建議進食不同海鮮,改善營養攝取;適當進食致敏度較低的魚類,日後耐受性亦有機會提高,或可進食更高階段的魚類。研究團隊希望日後可以為更多魚類作出致敏測試,建構更完整的階梯。

amJetso送香港迪士尼樂園成人一日門票  ⬇️⬇️立即開APP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