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腦科病人,即使是不相同的病患,都會被建議進行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為何會如此呢?主因是磁力共振這種不帶輻射性及安全的檢查,可以仔細看清楚腦內的結構,特別是以磁力共振獲得的血管造影,能夠將血管病變也展示得清清楚楚,幫助我們作出準確的診斷,若沒有這些影像則可能難以診斷出部分腦部疾病。
由於我們無法從頭顱外觀察到大腦狀況,而一般的臨床檢查只能判斷病人是否有嚴重腦神經功能問題,但要找出問題的成因、腦部是否有病變存在、病情的展望,以至治療的可能性,都需要磁力共振的幫忙。
尤其是有些腦病如腦血管病變、血管瘤、動靜脈血管畸形等,臨床上可以毫無病徵,但對病人而言就是一個隨時發作的炸彈,引起嚴重腦出血及併發症。如果病人懷疑可能患有這些病症,就可能需要進行影像掃描及檢查,而醫生會透過臨床問診,了解病人的症狀和表現、其他風險因素、家族病史及個人疑慮等因素,判斷是否應該做磁力共振檢查。
有時病人可能會以電腦掃描作初步診斷,例如懷疑有輕微中風,但過後往往都需要再做一次磁力共振檢查,原因是一些相對較細小的病變,未必能以電腦掃描清晰確定,而更仔細的檢查可以幫助病人找出風險因素,例如腦內及相關血管是否有收窄、堵塞或異常,從而採取預防措施解決潛伏的疾病威脅。
磁力共振是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透視體內狀況,再經精密儀器和電腦運算後構成多角度的影像資訊。過程中不會產生輻射,故是一種安全的檢查方法,有時甚至毋須使用顯影劑。不過,它亦有缺點,其中一個就是價錢較貴了!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