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及筆者對日本年輕人一再突然離去的新聞感到心疼,特別是女星竹内結子更是筆者一直喜歡的藝人,想起網上有人對這位在今年剛誕下第二位孩子的母親的指責,批評她怎麼這麼不負責,沒有想到孩子親人嗎?再有人道出她,作為一位日本女性,受日本傳統的社交文化影響,也許一直都太盡心盡力演好照顧別人、體貼別人的角色,而忽略自己,才會最終釀成悲劇。筆者想到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艾力遜的人生八階理論,當中提及最理想的心理社交發展,從來都不是一面倒向正面的。人生每階層的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 of each stage),都因為人自身的需求欲望與外在環境的規範不一而產生張力,我們常常會在正與反之間來回爭扎,例如一出生的嬰兒能力不多,跟外界的溝通能力絕大部份是哭,吃喝溫暖排泄等最基本的的生理需要階依賴外界的支援,嬰兒在此時要學習「信任」這種心理社交種特質,信任外界是可依賴的同時,也能令嬰兒對自身存在於世感到安心,肯定亦相信自己是有價值及值得被珍視的存在,但無論嬰兒身邊的照料者如何細心體貼,也總有一些不能及時回應及懂得嬰兒哭什麼的情景,因此,孩子亦會有一些懷疑、不能盡信全盤依賴的情景,可是這些情景卻不是只為嬰兒帶來負面影響,其實我們要學習「信任」,也要學習「不信任」的,因為太過的、一面倒的信任對孩子成長亦無好處,也會提升他們受不可信的無賴壞人騙的機會率,因此,讓孩子建立信任與不信任的平衡點,才是上策。
同樣地,人生的每個階段,建立適量的反面特質,也是有保護作用的,例如幼兒期經歷的自主及羞恥與懷疑心理社交危機,多鼓勵幼兒相信自己漸漸發展的走動能力固然重要,但適量的錯敗,讓他們偶爾感到羞恥與懷疑自身的能力,卻是在長遠對生存更為有利的,過份信任意自己的能力,讓人看不見自己的能力限制,少量的羞恥與懷疑經歷,能令幼兒更謹慎去走好每一步。
艾力遜提出的第三個人生階段學前期,就是孩子學習在人際相處交往中建立界線的時期,這時期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亦對探索世界興趣濃厚,會有很多念頭想嘗試,但在與其他孩子同樣存在的空間中,並不是只有自己的欲望強烈,其他孩子也同樣渴望嘗試,例如遊樂場中的遊戲、喂食動物等,因此,這階段的挑戰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耐心等待、與人分享等社會規範要學習和適應,如果在矛盾發生時只顧自己的渴望需要,那是不應該的,但如果在矛盾發生時永遠只是考慮別人的渴望需要,否則便認為自己做錯了,感到抱歉內疚(Guilt),全面滿足外界而忽略自己,亦不是理想健康的,就如人生每個階段的危機,我們不是只需要正面的特質,也會需要反面的特質,重點是我們為內在需要與外界的期望社會規範找個平衡點。
要長年累月對別人,包括孩子親人無微不至,是很容易會累壞受不了的,適量的自私,先愛好自己照顧好自己,才去照顧別人、體貼別人,筆者認為更是長遠生存必須的策略,無用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