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1: 充滿猜疑缺乏信任的關係讓人窒息,即使大家勉強同行,又能走多遠? (圖片來源:林鄭辦公室Facebook短片截圖)](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490610082_oH.png?itok=XAOW3uQx×tamp=1739380267)
Caption 1: 充滿猜疑缺乏信任的關係讓人窒息,即使大家勉強同行,又能走多遠? (圖片來源:林鄭辦公室Facebook短片截圖)
自1997年7月1日到今天,香港先後經歷了3位特首管治,第一位特首董建華在第二屆任期未滿2005年3月以健康理由請辭,曾蔭權經補選上任成第二位特首,並在兩年後2007年3月舉行的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成功連任至2012年6月30日離職,至第三位特首梁振英2012年7月1日上場,至去年12月宣佈因家庭原因不尋求連任特首。細數之下特首的管治期其實一個比一個短,中央滿意充份信任的特首,為甚麼至今誰都沒法完成最長可達10年的兩屆任期呢?
華人社會重視家庭倫理關係,而管治者與被管治者的角色,亦常被家族化 (familization),即把社會上沒有任何血源關係的管治者與被管治者套上家人的角色關係,例如把中央跟香港的關係比喻為爺孫、母子等親密關係,並以此合理化管治者對被管治者的權力,但自97回歸後中港關係愛恨交纏,反而令筆者聯想到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所提出嬰兒與其主要照料者,多是母親,建立的依戀 / 依附情感連繫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鮑比提出嬰兒在成長六個月後對其主要照料者逐漸建立依戀的行為,例如希望母親在視線範圍,不願分離,是避免被獵食者傷害有利其生存的進化本能,而鲍比的學生瑪麗·愛因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在研究嬰兒與母親的互動後概括了三大類依戀關係:第一類型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 (Secure),嬰兒與其主要照料者建立了親密的互動,感受自己是被愛惜的,對母親的遠離感不快但情緒會因母親回來而很易平伏,嬰兒既依賴又信任母親,當母親在旁會感到安全願意探索世界; 第二類型的依戀關係是逃避型 (Avoidant),嬰兒對與其主要照料者的遠離心感極不安理卻不願表露,表面看以冷靜不在乎母親其實對自己是否被愛惜感到迷惘,是對這段關係沒信心及不再期望;第三類型的依戀關係是焦慮/矛盾型 (Ambivalent / Resistant),嬰兒對與其主要照料者的遠離焦燥不安,情緒起伏甚大,其後當母親再回到自己身邊仍感到憤怒而不是平伏欣喜。第二及第三類型嬰兒的表現都是對這人生的第一段關係缺乏安全感。而研究依戀 / 依附情感連繫理論的學者更指出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係不獨影響這一段關係,還跟往後的人格及社交發展有密切關聯,在兒時懷疑自是否被愛惜的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的人長大後較安全型的人更難發展健康成熟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中港關係,有人比擬為母子,也有人覺得似情侶,而筆者覺得97回歸,似一個長大了的逃避型,嘗試跟一個長大了的焦慮/矛盾型同行的宿命!現實中不安全型的人並不會覺得同樣是不安全型的人很吸引,雖然中共政權現在財雄勢大,但心底裡始終是覺得自身不值得被愛惜,沒自信,屬於極度害怕分離的焦慮/矛盾型,因此亦不信任香港人,要用盡方法牢牢抓緊香港,惟越抓得緊,便越令人厭煩,特別是享受過自由的香港人早已對政權轉移感到忐忑不安,不欲跟中國完全融合,有典型逃避型的心態,雙方共處的結果必然是裂縫與日俱增!
在『一國兩制』的管治框架中,中央政府無疑對香港特首有正式的任命權力,但再大的權力,亦操控不了香港幾百萬市民對特首的喜惡,當大量被管治的市民心不甘情不願抗爭連連,施政始終舉步維艱,讓人窒息的同行,能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