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曉得人是水造的、每天要喝八杯水。但有入必有出,喝進身體的水如何排走?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問題。泌尿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這排水機制出了問題,例如小便失禁──有些人以為這是老年人專屬疾病,但其實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患上,它關乎「泌尿膀胱神經學」,當中包含了解剖學、藥理學、病理學和尿路動力學的知識。
「排尿功能」是指身體把用完的「廢水」(即尿液)儲存起來,在適當的時候排放出體外。負責這任務的是膀胱。
正常的膀胱,有足夠的空間儲存尿液,可儲存300至500毫升,每當存滿了一大半、尿壓慢慢上升時,人體便開始有尿意──腦部發放的訊息,指示膀胱把尿液排放。
此外,膀胱還要有能力承受突如其來的腹壓上升,例如在咳嗽、跳動時,膀胱像個載滿了水的膠袋,一旦受擠壓,便容易使尿液溢出;幸好有盆底肌出力襄助。盆底肌乃是骨盆底的肌肉,有了它,內臟才不會跌出來,而尿道、肛門等都是穿過這肌肉而通到體外的,因此,盆底肌的收縮、放鬆,控制着尿道的開、關。當咳嗽時,腹壓增加,盆底肌出現反應式的收縮,結果使尿道下面的一些內骨盆筋膜往上頂,壓迫着尿道,所以在咳嗽時,雖然膀胱內壓上升,但尿道的壓力也同步上升,才不會令尿液外漏。
這尿控機制看似簡單,但只要在某一小節上出現功能阻礙,便有可能陷入可怕的失禁問題。下周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