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覺得憤怒,盡情發洩,如駡人有助舒緩憤怒情緒嗎?
筆者任教的大專院校今年是9月6日開課的,有別於過去,今年筆者罕有地沒有開學前抑鬱,細想可能是實在是太久沒有上實體課了,過去一整年在院校裡都只有上網課,再之前一年又放了一整年的進修假期,對上一次步入班房教學已是 2019年4 月尾5月頭的事了,靜極思動,又渴望見到學生跟他們互動了。
這次開課,於筆者亦有新嘗試,因為教授的形式又從去年的純網課變成今年的實體網課混合模式(hybrid mode),在課堂上要兼顧現場學生及網上上課的同學,猶幸第一個星期的課堂在同事充份準備勇及支援下尚算順利,而筆者仍舊是教授非常熟悉的「心理學入門」課程。一如既往,筆者愛在第一課讓同學對一些大眾常犯的心理迷思作是非題選擇及討論,今年提供的其中一題是非題是「發洩(如大叫、講粗口、駡人、打沙包等)有助舒緩憤怒 」(Venting, e.g. yelling, helps you overcome anger.),請同學判斷是與非(True or False),判斷是非不須是絕對100%的,只要是一般人在這情況下都是這樣就可以「是」了。結果,這條是非題還真是考起不少學生,很多同學都會有這個迷思,選擇了「是」。事實學術心理學的研究中,其實並沒有找到任何支持這套理論的證據,研究發現發洩不但無助舒緩憤怒,反而更令當事人增加憤怒情緒及暴力行為!因此,若然我們如前陣子在乘坐巴士時錯失了下車時機的女士,走到司機面前盡情責備指駡,即使有剎那發洩的痛快,最終是無助我們舒緩憤怒情緒,亦同時帶來負面後果及無法解決問題,若然感到憤怒,即時深呼吸、遠離憤怒的源頭,讓自己有空間冷靜下來,憤怒過後處理問題才是正路!
其實以上的答案,亦說明即使是著名的心理學巨匠,如弗洛依德,其提出的宣洩理論(catharsis theory),亦不能用以證明那是對的,是非對錯的判斷,不是信奉權威,而是細閱科學研究積聚的結果。日常生活中,我們多不會仔細鑽研每個論述背後的理據,而修讀心理學,就是要鼓勵我們對每一項針對人的認知,去閱讀、做學術研究及反思,不要以為我們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大量個人意見、看過媒體廣泛流傳的資訊,就以為自己已懂得科學研究發掘和累積的心理學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