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08-22 12:30:00

維持日常生活活動與質素 減輕柏金遜症患者壓力

分享:
柏金遜症

上期提及,香港人均壽命延長,患上腦退化症如海默症的機率相對增加,而另一種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就是「柏金遜症」[1]。青年人鮮有患上柏金遜症,此症一般出現於中年或晚年,平均發病年齡介乎6070歲。然而,約有一成個案屬早發性柏金遜症患者,於50歲前發病[2],而一些研究更指出男性患上此症的風險比女性更高出1.5[3]

柏金遜症的形成,主要由於腦部「黑質」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導致未能有效控制肌肉,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柏金遜症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當中以原發性為主。而誘發性柏金遜症的成因包括藥物副作用、腦部創傷、中風等。值得一提的是,柏金遜症的徵狀並不盡相同,會因患者的身體狀況出現差異,惟可歸納出以下4大主要「運動症狀」:

  1. 靜止時的震顫出現不受控制的震顫,於靜止時最為明顯初期主要影響單側,特別是上肢,後期發展為雙側以及身體其他部位
  2. 肌肉僵硬:肌肉變得僵硬,關節活動時出現類似齒輪卡著不暢順的情況
  3. 動作遲緩:起步和停步困難、行動緩慢,走路時減少自然擺手動作,說話語音單調,臉缺乏表情
  4. 平衡困難:走路容易失去平衡、跌倒通常在病發中後期出現

此外,患者亦可能出現「非運動症狀」,例如失去嗅覺、睡眠障礙、便秘、精神問題等

adblk7

目前醫學界尚未有藥物或方法可根治柏金遜症,治療重心往往在於如何控制患者的情,以及維持日常生活活動生活質素,包括利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醫護人員亦會為患者度身訂造個人化復康運動訓練肌肉、步姿、指導使用助行工具並因應患者家居及日常生活,建議使用輔助措施或器材以保持自我照顧的能力。

然而,部分晚期或藥物反應未如理想的患者或需要進行手術柏金遜症作為長期病,不論患者、照顧者及家人身體、精神和經濟均需承受沉重壓力。大家宜及早計劃將來,日後需要支援時,生活就更有保障

註:本文及其內容不代表作者或宏利香港的任何醫療或專業建議。如有需要,讀者應尋求獨立的專業醫療建議。

撰文:宏利香港首席醫務總監顏曉婷醫生

 

[1] The second brain and Parkinson's disease - PubMed (nih.gov) (第二腦與帕金森病)

[2] iPSC modeling of young-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reveals a molecular signature of disease and novel therapeutic candidates - PubMed (nih.gov) (年輕發病帕金森病的 iPSC 模型揭示了疾病的分子特徵和新的治療候選者)

[3] (PDF) Parkinson disease male-to-female ratios increase with age: French nationwide study and meta-analysis (researchgate.net) (帕金森病男女比例隨年齡增長:法國全國研究和分析)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