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0年後韓流逐漸興起,筆者感覺近10年韓流的影響力在亞洲地區已超越日本,而筆者閒餘亦是從早年主力追看日劇改為追韓劇,因此對近日韓團BigBang前成員勝利、及其後陸續爆出醜聞的韓團組合成員如 CNBlue, FTlsland都略有認識,不難想像過去一直追棒這些韓團成員的死忠粉絲有多震撼、多憤怒及傷心。
迷戀偶像,是不少人,特別是女性成長的經歷,不少粉絲若見到偶像真身,便興奮得心跳加速、面紅耳熱、甚至忍不往發出尖叫。在娛樂圈打滾受萬千寵愛的男藝人若不嚴以律己,利用粉絲的瘋狂迷戀滿足私欲實在毫無難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使遇到條件、外表及個性相對吸引的異性,大都不會像粉絲對偶像那麼強烈瘋狂,從心理學角度,粉絲對偶像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可以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學習理論解釋。
古典制約學習理論,原名巴夫洛夫式制約(Pavlovian Conditioning),是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 (Ivan Pavlov) 在研究狗的口水分泌跟消化系統途中察覺的,在1903年,巴夫洛夫把他觀察到的沒有預期的現象整理,他原來是以肉來引發狗流口水讓他收集數據分析,但他在收集口水數據的過程中,察覺狗流口水的反應甚至在肉發放之前出現,例如機械每次發肉之前都會發出機械的聲音,狗會在機械的聲音一出現便流口水,巴夫洛夫因為感到好奇,決定嘗試以其他聲音跟肉連結,結果連結多幾次後,狗便會對之前測試的聲音流口水。巴夫洛夫因此發現通過連結聲音與肉的過程,可以令狗對原本沒有反應的聲音流口水,這是一個學習的行為,而粉絲對偶像的情緒反應,也如出一徹。
在娛樂大眾的過程中,無論是悅耳的音樂節拍、養眼的舞蹈、或是經過精密計算滿足人各種心理渴求的角色情節,在演出者不斷在大眾眼前演繹這些音樂、舞蹈、角色後,一切因為這些刺激引發的情緒反應也會轉移至演出者身上,因為古典制約,原來不會令人有反應的偶像也會有能力誘發興奮的情緒。而這個學習理論的特性,是被誘發的情緒反應並不需要任何理性思維,即使觀眾知道藝人是在演繹情深義重的角色,真人跟角色並不相同,仍是會有興奮的反應,所以當藝人偶像拍廣告之時,廣告商品跟藝人偶像不斷連結出現,受眾漸漸亦會對那廣告商品感覺良好。
當然,如今發生如此轟動一連串令人厭惡的醜聞,始終令有稍理性的人對這些韓國男團成員感到憤怒,若他們往後繼續跟其他隊友一同出現,恐怕古典制約亦誘會發觀眾對其他隊友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即時退團及退出娛樂圈的確是止血的一步。
據聞韓團組合成員的選拔非常嚴格、很多懷著夢想的少年自十多歲起便要每天努力不懈的練習歌藝舞藝又修好身段,唯非常嚴格的鍛練似乎只則重體藝,缺乏心理質素及品格的培育,這些年輕偶像好不容易捱得過長年身體磨練夢想成真攀上高峰,可捱不過心靈空虛和迷失,筆者以為,若心理不平衡,身體攀得再高也會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