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亦稱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眠,常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
中醫學認為引起失眠的病因有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後和年邁體虛等。辨證論治有虛證和實證的不同,在實證和虛證不寐中常有一些主要的脾胃證候出現:如實證不寐的肝火擾心證有不思飲食,口乾便秘;痰熱擾心證有胸悶脘痞,泛惡噯氣;虛證不寐的心脾兩虛證有神疲食少,腹脹便溏等。這些脾胃證候與失眠同時出現,使睡眠質量進一步降低,中醫經典亦指出「胃不和則臥不安」。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有過飢過飽難入睡,半夜胃痛醒的經歷,至於便秘或腹瀉患者,睡眠質量下降更是一種難忘經歷,因此根據病因不同辨證論治失眠的同時,重視調治脾胃,是中醫治療的特色之一,這些治療常包括中藥、針灸、按摩、運動、食療等,一種為主或相互配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 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