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曾有報道說曾有病人服用含有附子的中藥處方後出現不適症狀,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附子的藥用價值及如何處理它的毒性。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iDebx。未經炮製的子根。附子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而生長,故名附子。附子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之用,《神農本草經》記載:附子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除寒濕,治手足折傷,拘攣、膝痛不能行走,破腫塊堅硬、血瘕。如果能合適地使用,附子的功效相當大,不少的重症急症都用得上附子。例如含有附子的四逆湯就是治療心臟急症的名方。
另一方面附子的毒性就要好好處理,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為烏頭鹼,產地、加工炮製、水煎時間均會影響烏頭鹼的含量和毒性程度。烏頭鹼中毒的症狀可表現在神經系統(口舌、四肢和全身發麻等),消化系統(嚴重嘔吐噁心等)及循環系統(心慌心悸、血壓下降、心律不整等)上。用以入藥的附子一般都會經過炮製來減少它的毒性,根據製法不同,有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等分類。製附子煎煮時也要進行嚴格的時間控制,因為長時間的煎煮能把附子的毒性成分烏頭鹼水解為烏頭原鹼,毒性會顯著降低。
因此病人使用含有附子的處方時必須嚴格遵照醫師的指示煎服,勿因一時之便隨意服用而引致中毒。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冼世豪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