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在治病的時候,有時會為身體帶來一些後遺症。就好像四十多歲的陳先生,幾年前因為經常流鼻血及頸有硬塊,求醫後被確診鼻咽癌,幸好發現得算早,接受電療及化療後,病情受到控制。自始他與家人更為重視健康,但前陣子他出現由治療而起的後遺症,令他不禁問一句:「我究竟做錯乜嘢呢?」
事源陳先生早幾個星期感到手部麻痺,又有辭不達意的表現,短暫後即回復正常,但已令他警覺可能是中風。而檢查就發現其頸動脈原來有嚴重收窄,若有阻塞可以造成嚴重的缺血性中風。他覺得自己已成功戰勝癌症,飲食及生活都很健康,結果又有病患找上門,難免會感到忿忿不平。
其實,病人的頸動脈狹窄並非無故出現,而是治療的後遺症之一。治療鼻咽癌的電療,放射物質不但可影響口水分泌及吞嚥功能等,靠近鼻咽的頸動脈亦無可避免接觸到輻射,導致血管壁內層細胞受損,加速粥樣硬化的出現,引起血管狹窄、堵塞甚至爆裂等威脅。
有研究顯示,頭頸部位曾接受電療的人,頸動脈損傷的機會比常人高4倍,有三分二患者都會出現動脈狹窄,也因此他們中風的風險比常人高3倍,發病年齡則比平常早10年之多。
我見過有些病人沒有為意自己可能因治療而出現頸動脈收窄,結果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假如他們有適當跟進,中風很大機會可以避免。根據國際最新的建議,假如頸動脈收窄超過70%,便應考慮進行血管擴張及放入支架等介入治療,以減低中風發生。
鼻咽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治療效果相當好,病人的存活率相當高,所以更需要關注治療帶來的後遺症。康復者除了常規的跟進,亦應每6至12個月做一次超聲波檢查,跟進頸動脈收窄情況,平常當然也要嚴格控制高危因素。
當陳先生了解問題的原由後,情緒亦逐漸平復,最終亦接受放置支架的手術,維持血液暢通。手術後他復原得很好,也接納建議,將頸動脈狀況加入醫療監察清單之上。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霍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