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7月22日,於香港演藝學院欣賞莊梅岩編劇、黃子華與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首演,散場後忍不住跟朋友說:「睇到好劇本,好演出,真係好啹(gur)好爽!」那句沒說出口的潛台詞是:「因為而家呢個世界,垃圾製作真係太多太多,浪費大家時間!」
對劇場的審美標準如此,睇戲、睇劇、睇騷同樣適用。話咁快一年過去,剛剛過去的星期六(7月29日),獨個兒去大學會堂(AC Hall)看完日本新世代超人氣唱作人藤井風(Fujii Kaze)的香港演唱會「Fujii Kaze and the piano Asia Tour in Hong Kong」首場(其實兩場都有去)。完騷後在大堂遇見香港環球唱片的代表,類似文章開首提及的讚美說話,再一次自然而然地從我的口裏說出來。
毋須民意調查逐個問,單靠現場觀察和感受,也幾乎可以百分百肯定,包括「Do姐」鄭裕玲和「林仔」林家謙在內,一眾成功撲飛,得以入場「朝聖」的樂迷,對於今次「風哥」演出只會讚不會彈,假如真的要彈,也只可投訴兩場演出門票太少。根據資料,大學會堂演奏廳兩層座位現時能夠容納1,346位觀眾,扣除需要預留給製作團隊使用的空間,今次加起來公開發售的門票數量只有大約2,600張,爭飛爭崩頭(現場見到/聽到有些粉絲來自內地),難怪黃牛飛有價有市。開騷前,見到有人在WhatsApp的「放飛」群組,以每張$3,500放售第一行中間位置的門票,較原價最高一張$899足足貴近3倍。
換句話講,其實「風哥」首度舉辦亞洲巡迴,照道理香港站如果在九展Star Hall或者旺角麥花臣場館甚至亞洲國際博覽館10號展館舉行都應該「食得晒」。但從內部聽聞得知,團隊為配合今次演唱會「風哥與鋼琴」的主題和「近距離以歌會友」的表演方式,他們來港物色開騷場地的時候已開宗明義「要細唔要大」(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風哥」在日本舉行的16場巡迴演唱「LOVE ALL ARENA TOUR」,每場觀眾人數由數千至過萬不等),擺到明不是搵銀主導。
所以這就解釋得到,何以「風哥」今趟來港低調到一個程度,連慣常海外藝人和歌手訪港必做的事:接受訪問或亮相節目──譬如「山P」山下智久與新木優子6月底來港宣傳《看不見聽不見也愛你》時,跟「Do姐」見面之餘,亦有亮相YouTube頻道「小薯茄」;佐藤健7月底來港出席品牌活動期間亦接受「Do姐」獨家訪問──他都沒有做,甚至負責主辦的Live Nation香港也沒有按照傳統做法,於騷後「發相」(大會照片)和「發料」(新聞稿),反映「風哥」只想盡全力唱好、彈好每一首歌,讓台下一班粉絲高興。
事實上,今次「風哥」演唱會名副其實「百冇」,嗱嗱嗱,這不是負面評語,是想帶出那種純粹:沒有布景、沒有機關、沒有舞蹈員,只得一台鋼琴、一把靚聲、一些簡單得來有格調的燈效,單靠自彈自唱(最後兩首歌《我寧可去死》和《慶典》是播音樂)經已如此精彩。就算「風哥」全晚只唱了15首歌,演出時間90分鐘有找(第一場約於8時15分開始,9時40分左右結束),又不設encore,唱完就閃,依然令全場觀眾心滿意足的離場。
這是否再次證明了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道理?一個歌手之所以在台上揮灑自如,帶動全場氣氛,令觀眾看得投入,全因基本功夠扎實;一個演出之所以令人覺得物有所值,全因它貴精不貴多,縱然唱得咁少歌,難免有點意猶未盡。但你也知道台上主角已在表演期間使盡渾身解數,將最好的奉獻出來,還有甚麼好投訴?很多香港人大概給寵壞了,才會有種「開得演唱會就係要唱足三個鐘否則回水」的錯誤思維(綜觀全球也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那樣啊)。我覺得如果好看的騷,為何需要那麼長氣?好看不就足夠了嗎?到底我們是真心欣賞歌手盡顯功架,抑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呢場騷好抵睇」更重要?倘若真的有人認同後者,從專業角度考量,這種「多等於優」的想法對歌手來說是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