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肉搜尋》(Searching)真是個驚喜。電影講述美國一個韓裔家庭,16歲女孩有天突然失蹤了,父親用盡方法找尋她的朋友同學,卻愈找愈驚慌,女兒的失蹤似乎不是突然,而是有鋪排的……敘事上,《人》以全電腦熒幕視角敘事──很多是Facetime視像通話,有時是父親利用搜索引擎尋找證據,你以為這樣敘事102分鐘會沉悶嗎?不,單單片初5分鐘利用初代Facebook、YouTube、剪片軟件等紀錄父親David Kim與愛妻Pamela結成夫婦,誕下女兒Margot,看著她成長時卻發現妻子患上癌症,技巧之純熟流暢,如行雲流水又賺人熱淚,已是高手示範。影友稱令人想起Pixar《沖天救兵》(Up)的那段老夫老妻難捨難離的經典愛情故事,我也有同感。

《人肉搜尋》導演Aneesh Chaganty花了兩年籌備本片,拍攝前他先拍了1小時40分鐘的測試片,自己演上所有角色,測試效果,再以測試片在正式實拍時給所有演員看他要的效果。實拍時,只拍了13天。《人》後段扭橋未必人人喜愛,但整體效果令人滿意。電腦教學常會用到Screencast(截屏)錄影,而原來懂得戲劇,即使一個Cursor(光標)、一段打完又刪掉再打的PM(私人訊息),都可能有戲。
科技拉近距離?
其實《人肉搜尋》不是第一部同類型作品,2014年,曾出現過兩齣以屏幕敘事的電影:Open Windows(台灣譯《雲端仇人》)和Unfriended(《弒訊》),兩片都有驚慄元素,但評價都欠佳。留意《Unfriended》的監製Timur Bekmambetov正是本片監製。《人》的故事,來自編劇Sev Ohanian及導演Aneesh Chaganty試圖透過現代人的科技工具,來敘述一個驚慄的失蹤故事。其實Chaganty就讀南加州大學時,Ohanian本是學校電影製作班的助教,二人亦師亦友,後來成了創作夥伴。導演Chaganty曾於Google工作,曾以Google Glass製作了短片《Google Glass:Seeds》,對這些尖端網絡科技頗有認識。
電影由第一分鐘就告訴你他們懂得戲劇,故事由透過科技工具來尋找女兒,表達科技帶來方便的同時,所帶來的威脅及危機;也透過科技描寫「溝通的方便」的同時,科技將人跟人之間距離拉近,但其實科技之下,人的疏離感增加,我們並不那麼認識對方。
父親David在女兒Margot失蹤後,拼命尋找線索,想得知女兒下落,想盡辦法打開女兒電腦,在通訊錄一通通電話的打過去,卻發現女兒幾乎沒有朋友,而更可怕的是,女兒在某方面一直欺瞞自己,天天親近相處的家人,私下卻原來竟是完全另一個面貌。骨子裡,電影回歸到美國人的家庭價值,感動人心。《人》由SONY PICTURES發行,本身卻是獨立製作,在Sundance獨立電影節中奪得最受觀眾歡迎大獎,
《人肉搜尋》一開始就在電影那個偌大的銀幕,看著別人的電腦,多少有點偷窺意味,惹人發笑。電影開始不久它由臉書、YouTube變成更多姿多采的IG、直播平台,網絡文化發展的快,會令每個人都像戲中父親一樣,覺得自己跟年輕人有了代溝。但電影又不只是「截屏」,看著看著,你會猜想這種敘事方式能維持多久,到了電影中後段,你會意外地發覺除了「截屏」,導演還可以透過監視鏡頭、電視直播、訊頻平台等等敘事。宣傳將電影說成是「嶄新電影語言」當然是言過其實,但它實在是個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