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太:唔該,我要一個常餐吖,常餐有咩食㗎?
伙記:常餐咪同特餐一樣囉!
麥太:咁特餐係咩嚟㗎?
伙記:咪同快餐咁上下囉……
繼士多啤梨蘋果橙,阿媽,我呢個星期都好亂啊!
除咗早午晚餐加每日例湯,「常、特、快」已經係今日「茶餐廳」嘅標記,而呢三個字無論係細路年輕大人,拍拖吹水甚或社團大佬,從奶茶鴛鴦豆冰西多菠蘿油,都可以搵到無數港人軌跡踪影。
昔日之始於茶啡
香港早期華洋雜處,飲食習慣慢慢受西方文化影響。昔日街頭巷尾,坊間有分茶啡檔同埋冰室,高級啲就叫餐室,檔次再高檔啲先叫餐廳,可能牌照所限,賣嘅品種各有不同界線;茶啡檔真的只賣奶茶咖啡(如至今仍「保存」早期發跡茶啡檔嘅中環「蘭芳園」),其大部分顧客為勞工階層;冰室則為追求時髦嘅年輕街坊,分別就係因為有售當年潮品雪糕,或紅綠荳冰及多士蛋撻麵包;而餐室才賣AB快餐全餐或飯麵等等。
當中於1950年代開業,位於油麻地廟街與眾坊街之間嘅美都餐室,位處最地道嘅位置、最地道嘅文化景點;雖然物是人非,不過餐室從外到內的一樑一柱一磚一石,或是傢俬裝潢散發嘅色彩,仍保留那種「懷舊」美感。難怪一些港產片如《九龍冰室》、《PTU》及《星月童話》等等,都以美都作為取景之選。
今日之慣於茶餐
昔日美都一眾茶記食客,多是附近左鄰右里街坊生意,香港人除咗要趕上班食個早餐,或閒時飲杯咖啡嘆個西多士,都係上落十零廿蚊生意;舊時一日辛勞收工之後,大部分都只會習慣趕回家中,同枱食飯增進感情。但隨時日更替衍生混合發展,今天香港區區有遊客影響之下,茶餐廳賣嘅再不單是平價「輕食」,而美都餐室若以價錢衡量,亦已經「跳級」不再平民;當然若以「Feel」為賣點,坐在二樓「雅座」,唔介意與拖喼為伴,隔住窗花望住不再熱鬧嘅榕樹頭公園,襯住西多或菠蘿油加奶茶咖啡,仍可以「品嘗」到那份僅餘街坊五、六十年代情懷。
他日之念於茶味
一個文化必然由一個社會群體,經歷一個集體行為催生而成,由價廉物美街坊生意,到今天「茶餐廳」呢個產業可香港交易所上市,就知道今日茶記文化已深於酒樓,總有一間喺左近;賣嘅亦唔止「AB常特快」,中英美日意法(西多原為法蘭西多士)連燒味飯雲吞麵西冷鐵板都有。兼且不分晝夜無定季節廿四小時,就連移民外地衣食無憂仍念念不忘呢份香港先有嘅「精神」!
浪漫到陽光穿透窗邊久違嘅百頁簾,或入夜霓虹襯住廟街,其實除咗美都餐室,香港今天還有不少比美都「豆泥」嘅舊式茶記。那份簡樸基層貼地味道,享受仍然一份街坊人情。食得寫意舒服,除咗環境、食物,仲要有一份經歷過嘅成長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