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題目是10月18日在中央圖書館的考古講座名稱。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山大學許永杰教授主講,內容是中國南海諸島的考古發現簡要。第二部分由香港公眾考古學會主席計巍巍博士主講,內容是從考古看海上絲路上的香港。
許教授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簡述了從1920年代在西沙群島發現的永樂銅錢,到1974年開始在甘泉島和金銀島的考古調查和發掘。1990年代開始又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了3次考古調查。1998年成立了西沙水下考古隊,發現了重要的「華光礁一號」沉船。出土景德鎮青白瓷和福建窯口的陶瓷,應該是一條宋代的福建商貿船。
歷年來的眾多考古發現,說明南海諸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打漁和進行商貿活動,幾千年來與中國大陸保持著連綿不斷的聯繫。南海諸島作為中國神聖國土的一部分,毫無疑問。
計博士講述了從李鄭屋漢墓到杯渡禪師東來屯門青山傳揚佛法,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期。唐代的軍屯墓葬、石灰窯和鹽灶遍布新界沿海和大嶼山;宋代的官富鹽場和宋皇臺的考古發現,闡述了唐宋時期香港地區的繁榮。明清時期大埔碗窯的青花瓷行銷珠三角和東南亞;竹篙灣出土的大量晚明瓷器,說明香港是明清海外貿易上的重要港口。
香港的考古發現和遺址,證明史前時期香港就已經與華南地區存在密切的文化關聯。香港地區歷史的發展,環繞對大陸邊陲漁鹽自然資源的吸引和開發;亦圍繞對邊陲軍事要隘及貿易港口地理位置的控制而展開。香港在文化關係上是中國文化的隨附者,亦是中國文化的轉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