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圖片
上星期五地鐵縱火案令人惋惜,QC希望傷者能夠盡快康復。據報,疑犯有精神病紀錄,意外當日缺席覆診。事件是一個悲劇,我們不應該歧視患者,但亦不應忽視目前對精神病醫療系統的問題。
研究指出,有近80%的嚴重精神病患有復發可能,只有透過持續藥物治療,才可把復發機會大為減低。現時全港約有20萬人是屬於嚴重精神病,佔香港人口2.5%。
不過,僅有327名個案經理負責跟進其中逾15 400名嚴重精神病患,比例高達1比50,對比外國1比20至25,比例高出差不多一倍。
個案經理工作壓力大,每位患者可分到的服務時間少。同時在現時的制度下,嚴重精神病患被評估為情況穩定後,即使像疑犯一樣仍要繼續治療,亦再無個案經理跟進,要依賴照顧者及患者自覺繼續治療。然而,精神病患者對於服藥的依從性不高,數字顯示多達49%精神病患者曾經不按時服藥,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藥依從性最低。
人手不足一時三刻難以解決,用更好的藥物則有望立即紓緩問題。以服藥依從性最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例,現時多個國家已有超過70%病人使用副作用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針劑,患者隔一到三個月才需要覆診打針,大大減少「甩藥」機會。
不過根據報導,基於醫療資源有限,現時香港僅有2.8%病患者可注射第二代針劑。患者往往要先注射副作用較多較嚴重的第一代針劑,在出現副作用後,才會獲處方第二代針劑。舊針副作用多,自然令病人抗拒,情願服用副作用相對較少,但有機會「甩藥」的口服藥。
人手也好、藥物也好,生命無價,公帑應使則使,當局不應讓患者和社會再承受過時藥物及政策的副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