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幼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個廣告, 當中一句旁白令我感受至深:「幸福唔係必然嘅。」 對於基層出生,生活拮据的我,深深感到這句話的真確性。
幸福非必然 400萬元養育費
到了十多年前看到李麗珊的一個電視廣告,說養大一個小朋友要四百萬元。那時的我聽到這個廣告覺得只是譁眾取寵:小學、中學、大學的學費都有政府資助,上下課搭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行路,午餐到廉價街市熟食中心解決,晚餐也無需珍饈百味。究竟怎樣才能夠花掉四百萬元呢?
當年還是二十多歲的我認為,在香港讀書是很平的,只要讀得上又捱得苦(多做幾份兼職賺生活費),要捱到大學畢業基本上是可以的。至少身邊不少朋友也是這樣捱出來。
但今天呢?由幼稚園學前班開始,至升小學的各式各樣補習和興趣班,及後的外國升學學費及生活費。四百萬元實在很容易像風一吹,全部花掉。
周邊開支大於核心開支
學歷是相對性的優勢,不在乎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的對手擁有多少。補習班、興趣班也一樣。當全部同學都有去補習,補習便變成必需品,這筆錢不到你去慳。
當兒女身邊的同學都去外國留學的時候,做家長的自然有壓力,認為外國的月亮圓一點。
結果,在香港依然有公立中小學和大學的情況下,不少家庭為子女的教育作出了數額巨大的周邊開支,可以用「妹仔大過主人婆」去形容。而最後的結果,也同樣是大學畢業,只不過獲取這個大學畢業的成本不同而已。
在今時今日,其實仍然可以平養的:不去補習,自己揣摩考試技巧;升不到公立大學或考不到理想學系,便不去報讀自資課程,直接出來社會工作,一邊賺取生活費一邊用自己的人工負擔兼讀進修的開支。
這條平養的路行得通嗎?當然行得通!問題是父母捨不捨得讓自己的子女走這條較高壓的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