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曾多次指出,現時政府公布的樓宇供應數字存在偏差,容易產生誤導,沒想到竟因此而遭人質疑,認為我是為了自己的地產代理生意,才不想讓市民知悉原來房屋供應正不斷增加,遲啲也不愁沒有平樓賣。
其實,我對政府的批評是有根據的。政府說,未來三至四年會有10.7萬個樓宇供應。但所說的供應並不是指樓宇的落成量,而是指一手市場上可供出售的單位供應量。這些單位大部分是樓花,只可出售,未可入住,未能實際解決民生的需要,應否視作真正的供應,值得商榷。政府自己的差餉物業估價署,長期以來都是要等樓宇出了入伙紙之後,才會視之為真正的供應。因為,只有當樓宇入伙後,才能真正解決民生的需要。
我之所以說政府的說法有偏差,是因為在統計的時段與統計可出售的樓盤方面,都處理得不夠嚴謹。政府一方面說,10.7萬個單位是未來三至四年的供應量;但實際上這10.7萬個可供出售的單位中,其中2.7萬個並非未來三至四年的新供應,而是先前幾年賣剩的貨尾盤。政府把之前幾年已出現過,統計過的供應,都重新撥入未來三至四年的供應裏,一方面會令供應量增加,另一方面卻令統計的時段縮短,很容易令市民誤以為,在未來三至四年裏,每年平均有26,750至35,666個單位供應。這個數字十分誇張,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這樣說,並非為了找政府差錯,而是不想市民有一個樓市供應正在大幅增加的錯誤印象。因為近年發展商已減少買地,並且進一步拖慢施工的進度。因此,樓宇的供應將會逐步減少,而不是進一步增加。
之前,政府為了安撫那些買不到樓的人,所以需要強調供應陸續會來。現在樓價已大幅回落,市場又信心不足,政府已沒有需要再在供應上作太多強調。所以我才提醒市民,未來三至四年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供應。
我一向視提供資訊為地產代理的社會責任,所以對一些統計數字特別敏感,在發現有差錯時,常忍不住想加以澄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我們已在互聯網上提供全港樓宇所有成交紀錄,令市民作房地產交易時,知所行止。此外,我們又製作中原城市指數,讓市民可以輕易掌握樓價的趨勢。
至於一手市場的貨尾與新盤供應,我們亦有定時公布,而且內容比政府提供的還要細緻,既分時段,亦分單位大小,還可以區分不同的發展商。
我們在提供各類房地產資訊時,從不考慮生意上的利益。我們的信念,是有公開資訊,才有公平交易;市場的透明度高,對所有持份者都有好處。正是因為這種取態,我們提供的數據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信譽度。很多學術機構、投資銀行,以至大型發展商都有長期訂閱。政府的統計處與地政總署都和我們的數據部門有合作關係;足見我們的數據可靠度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