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到餐廳用膳,不時遇到尷尬場面:喚來侍應介紹菜式,只見他雙唇嚅動,似喃喃自語,說了一通話,卻只有他自己才聽得到,客人完全聽不到他在說甚麼。請侍應再說一遍,他的臉色立即往下一沉,「黑著臉」又說一遍,但客人依然不知道他在說甚麼。

其後和朋友分享,發覺很多食客都有類似經驗。無論是普通的餐館,甚或酒店餐廳,這類「自說自話」的侍應似乎為數不少。想到侍應的態度,再看看帳單上的「加一服務費」,心裡不禁會問:這樣的服務態度,是否值得客人付10%的服務費?
付服務費的規矩,「各處鄉村各處例」。在美加,餐廳言明收取餐費一定百分比作為「貼士」。在香港,以前餐廳的服務費,都是客人按服務質素隨心而付,覺得滿意便多付一點,並沒有甚麼硬性規定。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加一服務費」成了帳單上的「必付項目」,無論客人對服務是否滿意?甚或得到很差的服務,全部都要劃一多付10%。這樣的硬性「加一」服務費,服務質素卻未見同步「加一」。遇上態度不好的侍應,食客除了受氣,還要「硬食」跟質素不成正比的服務費,真箇貼錢買難受。
現在生意難做,百物騰貴,租金驚人,巧立名目多收取費用幫補,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收取的費用與提供的質素落差太大,客人下次就不會回頭了。近年港人常去台灣、日本等地旅行,大部分遊客都對當地的服務人員讚不絕口,覺得他們有禮又貼心。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旅遊業約佔生產總值4%,如果不時刻注意改善及提升服務質素,香港的形象和競爭力堪虞。政府多年前已推出「優質旅遊」廣告宣傳片,到目前仍一直十分重視本港旅遊業質素及發展。宣傳片中的一句對白,可以與服務業從業員共勉之,「今時今日,點可以仲係咁嘅服務態度?」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