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一詞典出唐朝孫思邈的著作,醫術與醫德兼備者才當得起此稱號。
在慶祝香港醫學一百卅年之際,港大醫學院和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一輯六集紀錄片《大醫之道》,從新生入學、實習醫護、接受專科培訓、行醫濟世,投身科研教學工作,以至成就獲全球公認之六個階段,刻畫醫學院過去個多世紀的集體成長路。
面對生老病死的無情規律,醫學包含的人文關懷,常與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相輔相成:譬如心臟科教授謝鴻發率領團隊研發治療心律失常的電子儀器,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如鴻研發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療法,漫長的科研過程歷經艱難,但秉著救護生命的目標,他們從不放棄,永不言敗。
行醫可能是世上目睹最多痛苦的一種職業,對於生命的脆弱體會尤其深刻,悲憫的情懷成就醫德:像兒童骨科醫生杜啟峻風塵僕僕,竭力幫助內地患上「玻璃骨」的兒童;又或家庭醫生馮達標,對基層社區不離不棄,甘願留守石籬四十載。
醫學領域尤其依賴師生傳承,許多好醫生本身就是好老師,紀錄片其中一集介紹內科黎青龍、外科鄭永強與病理學的馬宣立,皆堪稱言傳身教,啟迪學生的典範。年輕人投身醫學有時是受到特殊經驗的感召:新生岑仲彬因2003年沙士爆發從此對醫學產生好奇,江旨善幼年曾隨父母遊歷阿富汗,目睹戰爭瘡痍,親身體會到醫療對苦難的安撫。
港大畢業的醫生之中蜚聲國際者繁多,譬如這輯紀錄片介紹英國伯明翰大學前流行病學系主任鄭家強,前立會議員鄭家富之兄,亦是北大醫學院全科醫學系榮譽系主任,他最先為中國內地引入家庭醫生的醫療系統概念,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改善輪候耗時的問題。
還有剛獲得港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駱淑芳,現職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是世界公認的乙、丙型肝炎專家。她曾勉勵後輩,行醫生涯有如一場馬拉松,即使「大醫」也不免經過失敗的低谷,唯有堅持才能抵達目標。
「大醫之道」包含的不僅是醫療發展的過程,還有行醫的原則和追求,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中,每一步前行都是對智與善的實踐。
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