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8-20 04:30:00
日報

尋找宋帝昺

分享:

初中時代讀的中國歷史,有南宋末代皇帝趙昺來到宋王臺,陸秀夫攜幼兒皇帝於崖門赴海而死。當時印象深刻。還特意去宋王臺公園看那刻上三個大字的石碑。
香港人印象中,來過宋王臺的末代皇帝就只有宋帝昺,實際上還有他的哥哥宋端宗趙昰。「昰」的廣東話發音大概是「是」,一般人不會讀。中史老師是否因此就不教了?以致香港人只知有宋帝昺,不知有宋帝昰。
 

6月底開展的宋皇臺站【聖山遺粹】文物展覽,是由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主導,古物古跡辦事處策劃布展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文物公眾展覽,開展幾個月來,參觀熱潮不斷,其觀眾數量大概已經超越香港所有博物館參觀人數總和。


在這股大眾熱情關注,傳媒持續報道的氛圍下,宋王臺和宋末二帝的歷史也重新成為了普羅大眾的談資。作為擁有學術話語權的本地考古和歷史學者,應該要適時引導大眾認識真實的歷史和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如能就此帶動整個社會對香港古代歷史的關注,那就更是功德無量。


按陳仲微《二王本末》所記:公元1276年,「景炎帝趨於富場」。景炎帝就是趙昰;富場指官富場,也就是現在的九龍半島東面。當年趙昰是和弟弟廣王趙昺一起來到九龍。後來軍事吃緊,南宋流亡朝廷輾轉經淺灣(荃灣)到了碙州(大嶼山)的梅蔚(梅窩),趙昰在此病逝,享年才9歲。後葬於永福陵據說就在大嶼山,但位置無考。弟弟趙昺繼帝位是為南宋最後一位皇帝祥興帝。朝臣陸秀夫帶著小皇帝和楊太后逃難往新會崖山,崖門海戰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抱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adblk6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