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Wade Watts解開最後一個彩蛋,他被帶領到James Halliday童年時嗰間房,嗰間放滿遊戲玩具漫畫的房,我徹底地感動了——那是一切的起點。

我回想起一種美好,一種只有童年時和成長時才能擁有的美好,簡單而純粹的美好。
當然,童年時的我從未擁有過咁大間房,當時甚至連房都冇……但空間的大小&有無,不影響這份美好。因為美好,是來自我對眼睇緊乜。
1.可以是一本新出的《強殖裝甲》或《模型狂四郎》海豹叢書(一種在香港未有版權法例時,冇攞正牌出的翻譯漫畫),已足以讓小學時的我睇到如癡如醉,睇完再睇,不斷翻睇,完全陶醉(或沉溺)在那個由漫畫家創作的虛構世界裡。
2.可以是一隻紅白機Game《黃金傳說完結篇》。中一暑假某一天,一起身就頭暈身㷫,但同學打電話俾我,話買咗呢隻我超想玩(但又冇錢買)的Game,想同我聯手打爆佢。那一天,頭暈身㷫的我Keep住爆發小宇宙,死過又翻生,終於來到決戰教皇的一刻……我打爆了,我成功發高燒了。
3.可以是幾本薄裝港漫。我身處屋企樓下商場茶餐廳某個坐慣的卡位,一邊歎早餐B,一邊諗緊我應該睇邊本先好呢?快看了一遍知道了劇情梗概後,返到屋企,再詳看一遍兼撈埋啲專欄,然後專挑其中幾格畫得分外精彩和仔細的,研究推敲那組網怎樣排、那些頭髮怎樣填、那些彩稿怎樣畫——Yes,我當時已立定志向,長大後要加入香港漫畫行業(而不是努力讀到大學畢業)。
4.也可以是一本《火之鳥》。考A-Level前夕,溫書溫到想投(城門)河自盡,但我沒自尋短見,反而是衝去好運中心的龍城,買了啱啱出版的《火之鳥》第三期「未來篇」,然後書都唔溫,反而把這本「未來篇」睇了三次。原來,漫畫不止於打打殺殺,還可以訴說哲理。
還有很多很多,都實實在在給了我一種簡單而純粹的美好感覺。在冇得揀的情況下,我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然後在有得揀的情況下,看了很多漫畫、動畫、電影兼玩了好多Game,我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去做這些別人眼中嘥時間的事,這些事物,不知不覺地成為了我成長的養份,入晒心入埋血;成為了我的記憶,我忘不了創造這些事物的創作人所曾帶給我的美好,那份簡單而純粹的美好。
返本歸初,他們在創作時未必是為了改變世界,又或試圖提出甚麼偉大Statement,而可能只是為了抒發個人所想(或單純為了搵食);他們面向的,由始至終都是一個市場、一個俗世;結果,有些空前成功,有些徹底失敗——成功了的,是否就是媚俗?失敗了的,又是否暗示一份無人明瞭的高尚?
史匹堡是Baby Boomer的一代。對於他生命的起點他無法預先選擇,但態度,可以。《挑戰者一號》給我看到的是:他用自己相信的一套技藝,配合此時此刻的美學,重現一個逝去年代的簡單而純粹的美好。他沒有貶低現在和新一代(沒有用佢嗰代來壓呢一代),而是不忘初心地,走貼現在、明白新一代。
當然,如果我們死都要用俗世的商業成績作唯一判準,史匹堡,Very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