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香港經濟數據不算理想,尤其第二季增長令人失望。旅遊業的復甦亦不似預期,可能因為旅客的消費模式及喜好在疫後已有新的轉變,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總不能一味靠食老本,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吸引力,尤其要針對要求深度遊的新一代旅客,給他們有較深刻的旅遊體驗,以吸引他們日後一來再來。最近相關的熱門話題是夜市經濟,大家眼見銅鑼灣鬧市夜晚9時都已經「冇乜人」,非常憂心。財政司長陳茂波也在昨日的網誌提到,短期內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
香港人對夜市一點也不陌生,除上環大笪地是上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外,各區都有大大小小的小販夜市,後來因為城市發展及商場林立,街頭攤販幾經掃蕩,已不成氣候。不過,鄰近地區的情況卻與香港大不同,地攤經濟不但未有遭壓抑,更發展成為吸引旅客的重要景點,尤其是香港人常去的熱門旅遊地點的夜市,包括泰國、南韓、台灣、新加坡等。其中香港人比較多去台灣的夜市,場內有齊食的、玩的、買的,不同城市的不同夜市都各有特色,商販們又各自發揮創意,不時有創新的食物配搭,令人有意外驚喜;乾貨亦緊貼潮流,既有當地特色紀念品,亦有時尚生活用品,不買也能增廣見聞。泰國的夜市更屬必去的旅遊行程之一,以芭堤雅為例,夜市多數有充足的免費枱椅供訪客品嘗從攤販買來的美食,豐儉由人,而且地方算是整潔,是很好的體驗。
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鄰近地區做得到,以生氣勃勃、熱熱鬧鬧的夜市去吸引旅客,成為他們獨特的旅遊體驗,香港卻不能。首先,要從思維上鬆綁,可能有人認為將街頭攤販統統搬上樓,整頓潔淨市容,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所以絕不應走回頭路,但諷刺的是,香港人卻熱愛去外地感受夜市的魅力。官員需要的是心態鬆綁,其實街頭夜市只要管理規範得好,一樣可以是衛生整潔的,並且充滿地方特色,與商場經濟互補並存去吸引各種喜好的旅客,締造多贏局面。其次需要心態鬆綁的,是處理夜市經濟的飲食部分,眾所周知,飲食是夜市經濟的最重要一環,按過往經驗,香港在這方面的管制是比較嚴謹的,但要發展夜市經濟,便要多一些考慮實際環境,只要合乎衛生等要求,便可作彈性處理,否則像香港之前引進世界各地都有的美食車,卻因本地限制多多而失敗告終。
其實,香港現有的油麻地廟街及旺角女人街一帶,已具備夜市經濟的基礎,只是近年日漸老化,失去活力,再加上疫情打擊,場面更形冷清。政府是時候更新思維,從旅客的角度去思考,香港應如何發揮夜市經濟的吸引力;而在實際執行上,不妨從廟街及女人街的夜市開始,再選一些交通方便的閒置地點作試點,在管制上拆牆鬆綁,盡量釋放民間商販的靈活創意,一同搞旺夜市經濟,改善旅客體驗,並成為香港經濟的一股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