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1961年,近代香港人口普查於逢1的年份舉行,因為需要招募大量高中學生作為統計員,及教職員作為工作人員,普查進行的期間定為法定學校假期。舉行第一次普查時,我正就讀中學五年級,和一眾同學抱著同一心態,申請成為統計員,賺取人生第一次薪酬。
1961年及197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都是招募統計員通過家訪形式進行。但其後因為人口激增,所需統計人員龐大,有難度招募,所以只是透過抽樣調查,家訪全港六分一住戶,即大約百分之十七,收集部分居民之詳細資料,並以統計學上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香港人口的特徵。但為了點算全體香港居民的數目,其年齡和性別等的基本資料,會向沒有接受家訪的家庭,使用問卷形式索取。
由此可見,在統計學上只要運用上正確的抽樣方式,是無需要進行全民的人口普查。大家如果有留意,本港的眾多民意調查通常取樣大約千多人左右。
剛剛完結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結果有大約178萬人參與,佔全港人數百分之二十四,當然,這個數目跟當局推出全民測試的初心相距甚遠,但當局早已將計劃名稱修正為「普及社區檢測計劃」。
雖然參與檢測計劃的人來自社會各方,而參與的人數比例高於參與普查人口的比例,但並不完全符合統計學所要求的標準隨機抽樣。但這無關宏旨,因為這次測試的主要目的,有如抽刀斷水,為參與這項計劃的香港市民在這個特定期間,拍一個定鏡,尋找出那一刻無病徵的帶菌者。當然如流水,這個凝固於一剎那的影像,會隨著時光消逝而改變。
結果尋找出32個隱形的確診人士,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欣慰的數字,因為顯示疫情受控。這是反映實際的情況,不應該胡亂與成本效益扯上關係。這個計劃的最主要得着,就是及早發現隱蔽於社會各階層的無症狀感染者,防止成為散播病毒的源頭。也提供一個演練平台,將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組織成龐大的測驗 專隊,妥善應付日後出現任何大型疫情爆發, 又讓市民親身體驗簡單及方便的測驗過程,消除他們的恐懼。對整體市民來說,也加強他們 防疫的知識及決心。從這些角度看來,這次的檢驗計劃是成功的。
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