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2-16 06:00:00

治愈傷口

分享:

全城關注的「七警案」已有裁決,連同去年涉案另一方事主襲警及拒捕判罪,社會大體感到公義得以彰顯,公眾的負面情緒終於有望緩和。但要治愈近年來社會撕裂的深層傷口,相信還要走很長的路,關鍵的一步是面對紛爭,要避免以偏概全,不要動輒將個別事件看成整體定局,以為山窮水盡;應該耐心理解,雖然柳暗花明,但時間必然會給予出路。


今日香港不同意見的人往往無法溝通,甚至各走極端,互相攻訐,政府權威低落,民情焦躁不安。這種失調的狀態,有點像中醫所說的「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心和腎是最重要的臟腑,腎水在下,心火在上,如果上下隔閡,無法共濟,必然百病叢生。


雖然古有「治亂世,用重典」之說,但治重病,落重藥,並不一定適當,因為用藥的劑量有限,藥力也需要時間發揮,不能急於求成。同樣地,縫合重大而久違的傷口,也必須耐心等待,直至傷口愈合到一定程度才應嘗試縫針,否則強行拉縫起來,只會造成細菌感染或引致其他併發症,令傷口惡化。


如何凝聚人心,彌合社會傷口,是對任何領導的嚴峻考驗。領袖需要無限的耐心,像醫生護理傷口那樣不厭其煩,一絲不苟,既要防止舊的問題繼續惡化,也要避免挑起新的衝突,以便正常機能的恢復,提醒自己「事緩則圓」。

adblk6


所謂事緩,並非拖泥帶水或議而不行之意,而是遇到爭議和難題,先要緩和,不要急於蠻幹,正面硬碰。港大百週年校園內有一座「外圓內方」的雕塑,內涵的智慧有異曲同工之處:待人處事以圓融,自我要求以方正,面對重大議題,靜待時機成熟,緩和處理,並不等於逃避怕事,違背自己的原則。


最近筆者參加校內通識講座,與四屆學生會會長對談,感到十分鼓舞:在經歷了818事件,佔領運動和衝擊校委會風波之後,我感覺到一片理性、進取、和而不同的氣象再次重現校園,師生各自為大學的前途拼搏。其實香港也一樣,除了政府官員胸襟開闊,政界各持份者也應放下成見,讓社會有喘息、回氣的機會。 時

間與耐心是治療傷口最好的方式,這不僅是人生經驗,也適用於一個地方尋找新的起點。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