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0-06-12 04:30:00
日報

活化思維

分享:

海洋公園(圖)申請54億元公帑救亡撥款,最終在一片爭議聲中獲得通過。公園連年錄得虧損,雖然暫時逃過倒閉命運,但一年後撥款耗盡,前路如何仍是未知之數。海洋公園是香港第一個主題公園,四十三年以來盛載多少香港人的情感和回憶,陷入如此窘境,實在令人感慨。


除了海洋公園,香港不少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標誌,都承載著集體回憶。可惜隨著時代巨輪的推進,這些「集體回憶」形勢岌岌可危,甚至不復再現,例如荔園、中環舊天星碼頭等;傳統舊式茶樓推著點心車的場景,現在已差不多消失淨盡;曾經是香港人過海必乘的渡海小輪,隨著交通發展亦日漸式微。


社會發展是否代表舊事舊物必然會被淘汰?並不盡然,「工廈活化」就是一個好例子。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工廈遍布全港。隨著八十年代工業開始式微,有見一幢幢工廈被丟空廢置,政府於是推出了活化工廈計劃。現時不少工廈已改建成商務辦公室、餐廳、文創空間等,甚至是博物館,這樣既能保存歷史、擴闊建築物用途,又能善用社區空間和提升社區活力,還扶助及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可謂一舉數得。


舊事舊物能否被活化,除了視乎事物本身的可塑性,也得看管理者是否能「活化」思維去開拓創新。海洋公園本已具備豐富的資源和設施,再加上幾十年來香港人累積的感情,期望管理團隊能痛定思痛,改革營運模式,注入創新元素,相信仍有機會重現昔日扶老攜幼、共聚天倫、熙熙攘攘的熱鬧情境。  

adblk6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