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09-12 22:39:56

港府要有「不怕跌倒」的勇氣去處理自然災害

分享:

惡劣天氣不止「八號風球」

 2023年9月8日,是筆者第一次聽到「極端情況」。當天凌晨5時34分,政府首次以官方新聞稿的形式發佈極端情況通告。隨後政務司司長宣布,「極端情況」延長至午夜,即使天文台午夜前改發或取消暴雨警告信號,工作安排仍與八號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期間等同。

 第一次見識到「極端情況」的厲害。市民以往只會覺得颱風才會對城市造成超強破壞。殊不知,前些天的「黑雨」所衍生出的次生災害,例如山泥傾瀉、嚴重水浸,其攻擊力完全不亞於颱風「山竹」和「天鴿」。

 香港總和極端氣候保持「距離感」的錯誤觀點值得摒棄。此次世紀暴雨帶來的啟示,就是隨著全球氣候暖化,天氣越發不穩定,天災會隨時發生,而事實上,1972年秀茂坪山泥傾瀉災害在重複上演。多少人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港府曾在電視上不斷播放有關暴雨警告信號的漫畫廣告?又有多少人還記得張家輝拍攝「極端天氣」廣告所說的台詞:「你我都不能置身事外」?

 「消失」的警告系統

 港府於2020年耗資1億5000萬港元設立,由通訊事務管理局管理的緊急警報系統(英語:Emergency Alert System,簡稱EAS)。當政府發放警報時,系統會採用區域廣播技術向接駁至流動網絡的手機發送實時電子信息。該系統在2022年3月9日第一次被使用,亦是目前的唯一一次。

adblk6

 為什麼這個系統試了一次就不用了?系統第一次試用是為了配合港府抗疫,但在系統發出警報後,就引起不少負評,甚至認為系統引起市民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利用緊急警示系統的必要性當時亦遭到不少立法會議員質疑。亦有公眾因不想被緊急警示系統所驚嚇,而在手機上設定不接收緊急廣播。

 「一次生,兩次熟」。也許第一次啟動EAS系統後,好多人認為這個系統意義不大,或者認為這個系統「小題大作」。筆者認為,系統是否有效,要經長時間和多個實際案例的考驗。港府不應該有心理陰影,認為EAS曾受負評,就不敢再拿它出來見人了。試想,1億5千萬的物品變成「老古董」,是不是更沒有意義?

 警報系統使用要常態化 培養市民「危機」

 亡羊補牢總比坐以待斃好。EAS系統需要實踐才能檢驗出其成效。「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為了釋除市民疑慮,同時讓市民及時接收天災的緊急訊息,港府須多用EAS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之前EAS的警報或許太刺耳,那麼政府往後可優化其警報聲類型;之前EAS接收人群太廣泛,可能某些市民覺得接受沒必要,那麼把警報設定為區域化接收,例如讓將軍澳區的市民接收當區受災情況。同時,在本港出現「極端天氣」後,港府應保證系統發放警報的時效性,盡早把災情信息發放給市民,讓市民及早反應和自救。

adblk7

 林尚宏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