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2-22 06:00:00

滄浪之水

分享:

一般的打工者都很在乎放假。出糧、放假,兩者都很重要。但也有不喜歡放假的工作狂,這些人大多都是逃避現實。
 

現實中的家庭關係或人際關係令他緊張不安,唯有在工作中呼吸安全感;或是現實中的其他事情難以履行,常常捉襟見肘,於是必須在工作中尋求那被需要、可滿足的存在感;或是因為有著永遠都填不滿的自卑感,而需要在工作中,猶如吸毒般咀嚼一點操控感。

說到放假,你知道嗎?一年當中十幾天公眾假期,只有一天是紀念歷史人物的。對的,你說你不曾想過,這很正常,因為一般人都只會想到自己。或者你說,不對,復活節、聖誕節是紀念耶穌,還有佛誕是紀念釋迦牟尼,所以不是只有一天。耶穌與佛祖都屬於神的層次,所以真的只有一天——端午節,屈原。

我想寫屈原很久了,對他有一種難以解釋的執迷。或許是因為從小就被教導,屈原是忠君愛國的典型,作為讀書人,自當以其為榜樣。但是長大後,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後才發現被騙了——不只是被騙,簡直是一生中最大的騙局。原來屈原忠直有餘,心計不足,無論是2,300年前的戰國,還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屈原都是所有打工者的反面教材。老闆說了的話、決定了的事情,就算是錯到極點,你也不應該直截了當地反對反對再反對。但屈原,就是如此老實,每次都犯顏直斥。歷史上除了唐太宗,有誰吃得消這樣的員工?

做人,不能只想自己要甚麼,也要多想想別人要甚麼,尤其是老闆要甚麼。屈原,從不去想楚懷王要甚麼,於是被排擠、被驅逐,最後以身殉國,留下了端午節。岳飛,從不去想宋高宗要甚麼,一心想直搗黃龍;結果,未能雪靖康恥,無法滅臣子恨,冤死在風波亭,還居然得不到後人的一個紀念日。可見打工者,都要學一點虛虛實實,都要懂一點老闆在想甚麼,這樣固然有助於實現陰謀,但同時也有助於你去救國救民、成就功德的,不是嗎?

其實屈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他在《漁父》中寫了一段對話,他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我被放逐的原因。」漁父說:「滄浪之水若清,我拿來洗冠纓;滄浪之水若濁,我拿來洗腳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君子處世,治則仕,亂則隱的道理。屈原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卻依然選擇剛阿,選擇正直,選擇風骨,這就不是打不打工的問題了。是非成敗轉頭空,千年猶如一剎那,這是超越肉體的一種境界。所以端午節,不是隨便定下的。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