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8-03 06:00:00

理想跑姿?

分享:
(互聯網)

(互聯網)

前掌著地比腳跟著地好?每分鐘180步是最佳步頻?隨著跑步運動日漸普及,有關「理想」跑姿的資訊亦愈來愈多。但到底何謂理想呢?


國際田徑總會在去年倫敦世錦賽期間,在場內用49部高速攝影機拍下38項田賽和徑賽的過程,分析運動員的生物力學。以馬拉松為例,研究員每5公里紀錄跑手的速度、腳掌著地位置、著地時間、步頻、步幅和手腳擺動角度等指標。有關研究結果在上月發表,當中包括一些非常有趣的數據。

 

關於腳掌著地位置,近年的討論一般批評腳跟著地不單只減速跑度,而且容易造成傷患。赤足跑步的支持者則認為前掌或者中掌著地才是人類最自然的跑法。那麼世錦賽的數據支持這種講法嗎?70名男子馬拉松跑手在30公里至40公里一段,47人(67%)用腳跟著地、21人(30%)用中掌、2人用前掌;女子組方面的情況亦相若,78人當中,57人(73%)用腳跟、19人用中掌、2人用前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男子組前四名選手由比賽開始到結束都是腳跟著地。我們當然不能單憑這些發現斷定腳跟著地是較「理想」的跑姿,但起碼可以放低對「前掌或中掌著地才是理想」的執著了。

adblk6


再來看看有關步幅和步頻的數據。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其中一種計算方法是步幅(米)乘以步頻(每秒步數)。要改變速度,跑手有三個途徑:改變步幅、改變步頻、同時改變步幅和步頻。實際情況是怎樣呢?在男子馬拉松賽事裡,跑手們在後段出現疲態,速度明顯放慢。第一名選手Geoffrey Kirui(圖)減速時,步頻和步幅同時下降;但第二名的Tamirat Tola則只降步幅,不改步頻。再看女子組賽事,前8名跑手在頭35公里不分上下,她們的速度相同,但達至該速度的步幅、步頻,以及觸地和騰空時間都截然不同。誰說步頻愈快、觸地時間愈短更愈理想呢?


讀到這裡,跑友可能會問:這又不是理想、那又不是理想,這些研究結果有甚麼啟示性?事實上,這正正是研究的最大啟示。人類有一種追求明確答案的傾向,而且答案最好是容易理解、聽來合理的1+1=2方程式,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世錦賽的數據提醒教練和跑友們,所謂的「理想」跑姿因人而異,當遇到「前掌著地較好」、「每分鐘180步較好」等容易理解、聽來合理的講法時,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有意刻意改變跑姿的跑友,最起碼要做好資料搜集,紀錄低跑手的著地位置、手腳擺動、步頻步幅、左右腳平衡等等數據,然後慢慢改變其中一個變數,並且定期檢查該改變對整體跑步表現的影響,發掘對於該運動員以言的最理想跑姿——重點是「對該運動員而言」。對於孖九這些凡夫俗子而言,單是透過改善基本功能,包括肌力、關節靈活度、平衡力、心肺功能等等,便足以發揮9成潛能。在打好這些基本功前,就更加不用對跑姿太過掛心了。

adblk7


註:有意閱讀世綿賽報告的讀者,可到以下網址:
https://www.iaaf.org/about-iaaf/documents/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