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8-01 16:11:39

社創生力軍系列:關注少數族裔精神健康,強化求助支援機制

分享:
筆者為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社區領袖提供培訓工作坊

筆者為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社區領袖提供培訓工作坊

「少數族裔」在普羅港人的印象是「刻苦耐勞」;本港不少體力勞動行業,包括地盤、外賣等,都不乏少數族裔的身影。但其剛強背後,也有機會潛藏了精神健康的問題,可惜在語文障礙、文化差異等的因素下,他們普遍不懂或不願求助。社會各界應合力改善支援配套,讓他們有更好渠道改善精神健康,融入香港生活。

我們在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精神健康項目團隊所進行的研究和外展活動發現,少數族裔社群普遍對「精神健康」缺乏足夠的認識。有些人甚至表示從未聽說過這個詞。具體而言,精神健康問題往往被視為禁忌或家庭的恥辱,這導致他們不願意公開討論和分享自己面臨的精神健康問題。

adblk6

同時,我們亦發現「文化及語言障礙」、「費用昂貴」、「太忙」是少數族裔主要求助障礙。精神健康病患者在社會中一向容易被污名化,特別是少數族裔社群關係緊密,更成為處理精神健康問題絆腳石。一旦被族人得悉有精神健康問題,容易被社群中的其他人知曉,從而受到負面評價和藐視,為家族帶來羞恥,因此不願求助。此外,針對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宣傳較少,在職人士普遍工作繁忙,求助動機自然更低。

筆者早前於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社創生力軍2.0》的節目裡分享了對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的見解。

筆者早前於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社創生力軍2.0》的節目裡分享了對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的見解。

「少數族裔」當中有各式來自不同種族、宗教背景的族群,語言及文化各異,面對的生活問題亦有不同。目前公立醫院精神科輪候時間長,且普遍精神健康服務的對像都是本地人,未必適合他們。現時香港心理健康服務主要以廣東話進行,同時提供普通話及英語服務,即使以英語交流,但當事人不用母語難免詞不達意;尤其英語較差者需靠傳譯員或親友翻譯,但有旁人在場,令治療氣氛受影響。此外,部份精神健康問題源自文化差異,例如有學童為免被同輩排儕,在面對本地同輩時,不穿或遮蔽民族服飾,卻導致身份認同焦慮。少數族裔也更信任語言、文化背景共通的輔導員,因他們除了同聲同氣,亦更了解族內文化、宗教背景,故能更暢所欲言。

本港少數族裔輔導員稀少,政府未來應資助更多大專院校、社企,培訓精通少數語言的學生,招攬印度裔、菲律賓裔、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等本地數目較多的少數族裔為輔導員或宣傳大使,透過括以母語拍片、舉辦講座、工作坊等,加強推廣精神健康。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香港近 62 萬名少數族裔人士,較十年前顯著上升37%,不但人口增長速度較香港整體為高, 年齡也相對較輕是香港重要的龐大人力資本。未來政府當局應牽頭,提升少數族裔對基層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認識,鼓勵商界、學界等加強合作,培訓及安排專門人才,以支援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共同完善現有精神健康服務支援配套,建設更和諧和多元共融的社會。

adblk7

文: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項目經理、D-Generation 創效職涯計劃合作夥伴 陳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