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10-24 04:31:57
日報

遊艇經濟大有可為 多元發展開拓產業

分享:
遊艇經濟大有可為 多元發展開拓產業

遊艇經濟大有可為 多元發展開拓產業

施政報告建議在香港仔避風塘、南丫石礦場及紅磡站臨海地,發展遊艇旅遊。發展局長甯漢豪在立法會表示並非做「遊艇海上遊」,而是需要提供泊位,鼓勵來港人才或企業高端消費,例如買賣遊艇,亦鼓勵海外遊客直接駕駛遊艇來港。遊艇經濟發展可以大展拳腳,發揮香港地理優勢,連帶不同產業興旺。

據國際遊艇設施委員會(ICOMIA),全球遊艇年貿易額高達400億美元,如果加上相關的維修、管理、娛樂等費用,全球每年的遊艇經濟收入超過500億美元。另據國際船艇展會聯盟(UFBSO)資料,世界平均每171人擁有一條遊艇,挪威、新西蘭等臨海國家人均擁有遊艇高達8:1,美國則為14:1。內地和香港在遊艇娛樂和交通運用上,大大落後於世界潮流,相關產業是一片藍海。

雖然香港有261個離島,四季分明,本來是發展遊艇經濟的絕佳優勢。但過去政府並不重視這方面發展,遊艇從來不視為交通工具,只是娛樂休閒用途。相關停泊位置,維修管理,以及行業人才培訓都乏善足陳,只有在英治時期已經建立的遊艇會所能夠提供較全面的配套。

香港美國商會剛剛舉行的慈善籌款晚會,主題就是介紹香港戶外活動,遊艇是國際企業駐港管理人員喜愛的假期享樂,也是香港獨特的吸引力,新加坡就沒有這麼優越的海岸資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周舉行慶祝十周年活動,有國師之稱的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教授會見香港傳媒,談及香港過去忽略發展遊艇業務,特別應發展中產階層也能享用和負擔的遊艇設施。

adblk7

全國人大港區代表朱立威今年兩會期間,倡議開放更多「一程多站」的旅遊產品,將「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推行到更多城市,他還引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中要「構築休閒灣區」的目標。近年在深圳、廣州、東莞等沿海港灣城市也陸續建立了一批相當規模的遊艇俱樂部(Yacht Clubs)。國家遊艇整體生產能力已躋身全球十強,特別是80英尺以上超級遊艇的製造能力,已不下於遊艇製造傳統強國美國和日本。內地遊艇的買賣和管理仍然有不少法規規限,香港正可扮演協助產業走向世界的角色,善用簡單低稅和國際聯繫推廣國產遊艇。

除了政府現在建議的3個選址,其他可以設置和增加遊艇泊位的地點應該開放公眾討論,例如西貢市中心、清水灣、大嶼山愉景灣、港珠澳大橋口岸等等,甚至吸引大灣區居民停泊遊艇在香港。港府只需要有清楚政策立場,歡迎遊艇經濟產業來港發展,市場自然懂得各自走位,將香港打造成全亞洲最注目的遊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