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正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相信未來十至二十年間便會廣泛使用。利用人工智能駕駛裝置、傳感器及圖像識別系統來「判斷」行走方向及車速,可以大大降低人為的交通事故;但由機件故障或路面特殊情況引發的交通意外始終不能避免,我們應該如何設計自動駕駛系統的電腦程式去應付呢?
大家可能聽過以下的哲學命題,有一輛行走中的火車煞車系統失靈,在分叉軌道上分別有一人與三人。你手握的控制桿,只可以拯救其中一條軌道上的人,你會如何選擇?又假如這三個人都是老人家,而另一邊的是個天才橫溢的年輕人,你又會如何選擇?會用甚麽標準來衡量?如何判斷選擇對與錯,究竟應用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出發,以功利角度計較效果,抑或考慮行為背後的意圖?
這一個大學哲學課上經常出現的討論問題,現在卻在設計自動駕駛系統的電腦程式時遇上。我們如何在人工智能裝置加入人類倫理行為的判斷,作出生死攸關的決定?儘管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十億分之一秒,比人腦的運算速度的千分之一秒快很多倍,在道德判斷問題卻沒有優勢。另外,對於自動駕駛程式的選擇,電腦程式員有否法律責任?會否被控謀殺?
科技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也會帶來新的道德和倫理問題,挑戰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學生在十多歲時,在可能還未弄清楚自己喜愛的科目時,便要在文理科之間作出選擇。新學制加入了通識科,但好像無意地減少了對STEM學科的重視,可能影響香港下一代的創科能力。
其實傳統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在高中及大學專注文、理、商科等,難以應付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和需要。在未來的世界,數理工科的學生也要對文史哲商等有一定的認識,才可以在發展或應用科技時,加入倫理道德及人性化的考慮,配合社會的需要;相反亦然,文史哲商的學生,也不可以是個科技盲;所以,在大學推行全人教育至為重要。當然,課堂上的學習相當被動,所學畢竟有限;要面對未來的挑戰,還是個人需要有學習的動力,抱終身學習的心態,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裏,知識唾手可得,關鍵在於我們對追求知識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