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完善地區治理方案。(資料圖片)
上周二(5月2日),特區政府公布了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就改革地區諮詢組織提出一系列建議。方案甫出台即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有反對聲音指改革方案「民主大倒退」,更有區議員隨即公開宣布放棄參選下屆的區議會選舉。反對方案的人士指區議會本身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力」、「有政權的正當性」、可以「代替香港人民權力的法治組織」,又指指將來的區議會「將再無能力制衡和監察政府」云云。
事實是否這樣?
首先,設立區域組織的依據來自《基本法》第97條,其權力、功能和責任必須完全符合《基本法》的規定,不可以由個別人士、團體自行宣示和僭建。
《基本法》第9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接受」的意思即不是主動提出。而《基本法》第98條則規定「區域組織的職權和組成方法由法律規定」。
香港法例第547章是《區議會條例》,第61條〈區議會的職能〉規定區議會「就以下項目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承擔——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及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及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社區活動。」
相關法例寫得相當清楚,法律並沒賦權區域組織有監察、制衡特區政府的權力,任何政治化和自我賦權的講法完全是誤導市民,自我擴權,是不正確的。
此外,有人常常把香港的區域諮詢組織等同西方國家的地方議會,應該享有獨立行政、財政和決策權。從上述的法律條文清楚顯示這是徹頭徹尾的謬誤。我認為一向以來用區議會這個名稱描述地區諮詢組織並不百分百準確,未有適切反映其功能,即是在地區就個別事項接受諮詢、反影居民相關意見,做特區政府聆聽、收集意見的平台。其本質與立法會有極大差異,並不享有質詢、監察、制衡政府等法定權力。它不是一個議會,而是一個地區諮詢會議。
因此,我建議特區政府考慮在新修訂的第547章,加入弁言,列出《基本法》第97條的條文,開宗明義宣示設立地區諮詢組織的法律依據和初心。我亦建議將修訂職能從第547章第61條搬到條例的第一部分,以突出其職能的重要性。請特區政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