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制」(Mentorship)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是深入民心的。就算在70、80年代的香港,相信大家都聽過:「讀唔成書,不如早點出來學師」、「家境不好,你要出身,早點學師,有一門手藝好傍身」……時移世易,現今「師徒制」還存在嗎?吓?不單止有,而且還發展到有系統地跟大學和社區連接上?
今期,筆者以「輔導」(Counselling)為例,跟大家「微職Fun」【1】 一下。
【大學】在港修讀輔導學,一般只取錄學位畢業生,大多數都經已擁有心理學、社工學位。現成的課程,由學位後証書至碩士學位不等。
【師徒】輔導學生在理論之餘上,更需要技巧和實踐。這種獨特的經驗,不能單靠課堂;所以,一種人數比例少、貼身教學的師徒同行形式是必需的。
【承傳】當中是先「承」後「傳」;筆者絕不有意冒犯「尊卑」,只是,筆者在動盪的21世紀明白到:沒有市場,沒人入行,就算有鬼斧神工的師父,找不到繼承,最終淪為「失傳」的宿命,這些例子不是耳熟能詳嗎?所以,筆者傾向採用「承傳」而較少選用「傳承」。
【徒弟 (實習生)】輔導是一種很特別的職業,當中涉及輔導員與受助者之間的:信任、私隱、權力……
先討論「信任」,試想像:若以西醫、髮型師作例子,您願意被一位實習生操作嗎?相反,您信任該位實習生,倘若背後多了一位師父,「不信任」又會否出現?
筆者年少時,曾陪同家人到公營醫院覆診,沒料到該次的會面,原來是十數名實習生的課堂!這樣,您能感受到上述的「權力」、「私隱」和「信任」嗎?作為受助者,我和家人又能拒絕嗎?
【師父 (導師)】這持份者比較容易交代,導師就是一位學術和經驗都豐富的前輩,帶著一個無私的心,把艱苦累積的智慧傳授出來,以賺取一個謙卑的回報;何解「謙卑」?筆者深信,若導師親自操作,從時間和回報來算,一定能賺取比教學為高。更重要的,師父每栽培多一位徒弟,意味著市場上多添了一位競爭者。所以,筆者對樂意參與師徒制的導師,送上最高規格的「致敬」!
【實習場地】輔導業界,實習場地並不限制指「輔導室」的提供。實習場地反而是指:能提供一群有需要受助者的機構。一般而言,上述的受助者在熟悉的機構中接受輔導服務較有安全感,所以,提供受助者的機構也會順道提供輔導室。
【被輔導個案】中國人社群,流傳著「家醜不出外傳」的文化。一般都不太樂意接受輔導,加上香港相關行業供不應求,往往收費又不太平民化;就算有少量較化算的公營渠道,只可惜輪候時間又不合理,一般都要6至12個月。種種因素,都未能把輔導行業邁向「普及化」。
幸好,有著本文提及的「大學社區實習平台」,很多機構都把握這免費資源,在前線專注地把有需要的市民協調好,有系統地交予大學;這樣,大學便可專注培訓質素。這種和諧雙贏的配搭,簡直是絕妙的天作之合。
【權力、私隱和信任】聰明的讀者,也許您會發現:筆者早前提及的考慮,在「大學社區實習平台」中究竟能否釋除?答案是可以的!
首先,一個自由參與、免費的服務,「權力」經已減到最輕;「私穩」方面,機構是不能參與輔導過程,實習生亦只會以代號把受助者身份掩藏,最終,導師只會以事論事,不會直接接觸受助者;「信任」方面,有著機構跟受助者已建立好的關係,平台中輔導員與受助者之間的信任,往往比起完全陌生好得多。
【利益申報】筆者對這題目的熟悉,是源於本人現正在一所機構中服務。作為一位「局內人」(insider) ,過去5年,筆者見證著各持份者各得其所,滿載而歸。所以藉著本文對行業中的「微職Fun」不吐不快。
【註1】本專欄《EC心理微職Fun》。微:微觀;職:職場;Fun:快樂、美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