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中一則網上熱話,定是台南那位教女兒「以掌還掌」的媽媽。面對乖巧體貼的大女兒無故遭翁姓同學欺凌兩年,得知事情來龍去脈的媽媽牽著女兒到校回敬翁同學一巴掌,媽媽更請攝影師到場拍攝,並把整件事放上網公審。就算當事人也未必能客觀描述事件始末,作為局外人,我也不懂亦不須評價,倒想與大家分享欺凌這課題。

根據教育局的指引,欺凌有三個條件:重複發生而非單一偶發、欺凌者具惡意並蓄意欺壓及傷害他人、欺凌者明顯比受害者強,而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總括來說,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或以眾欺寡,恃勢不斷蓄意欺壓別人的行為。所以根據該指引,所謂校園欺凌,大部分都「只是」校園暴力而非欺凌。
以暴易暴?躲避退縮?
但無論作為教師或為家長,對欺凌或暴力,也該是零容忍的!零容忍不是以暴易暴,畢竟從心底裡我們不想教育孩子心存仇恨,也不想教孩子做惡人;那該教他們避開欺凌者嗎?面對不公平甚至無理傷害,絕不能教孩子逃避,否則欺凌者只會變本加厲,亦令受害者倍感無助。試想想,小孩鼓起多大勇氣才能與我們分享受傷害經歷,若我們只叫他避開欺凌者(難道他沒試過避開嗎),那是對他再一次的傷害。那麼,既不能以暴易暴,又不能避開,那可以怎麼辦?
童童有一次在學校洗手間換衣服時,有3名比她高一年級的同學不斷敲她的門並惡言相向,她開門出來時,這幾個女孩繼續謾罵,更藉故推撞童童。她們與童童無結怨,只是仗著有3個人而童童是低年級而出言欺負。我不清楚她們是否出於惡意,或只是無聊行徑,而且這是單一事件,算不上欺凌。女兒年紀小不懂表達,回家後只是木無表情,我看出她有異樣,問及原因才得知事情。我沒有教她下次要避開或以牙還牙之類,只是用問題引導她思考,下次遇上相同情況該怎樣處理,而不是給她答案。
引導思考 自行處理
我亦立刻致電老師講述事件,請老師提醒該3名同學注意言行。坦白說,對她們未必有警戒作用,但至少我與女兒同行,思考處理方法,亦示範了面對不公時要勇敢而非逃避。別人的反應我控制不了,但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也讓女兒上了寶貴的一課。挺身幫她處理,不如引導她思考該如何自處,也讓她明白不必無奈接受,可用理性、溫和而自己感到舒服的方法去面對不公的事。
不要讓別人的壞行為影響我們的育兒方針,也要明白長大後孩子總要自己面對挑戰,讓小時候的每個經歷化為孩子們更堅強、更善良的養分。
80後老師,育有兩名繁忙(去玩)無證(書)兒童頌謙與晞童。與老公信心堅定,決意營造先甜後甜的環境孕育我們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