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障礙轉化為能力——記杭州亞殘運歷史一刻
因為疫情延遲一年,杭州第四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終於在10月順利舉行。今屆香港代表團派出98人參加11項賽事,橫掃47面獎牌,贏得8金15銀24銅,成績驕人!而且其他國家及地區選手的水準亦非常之高,戰況激烈,賽事是歷年來最緊張一屆!
其實香港殘疾人士運動一向走在前線,由最起初以復康為主,漸漸發展成專業的運動競賽。數起來,殘疾人士運動在港發展已屆50年,香港健兒於各大國際賽事中獲獎無數。隨時間推進,好多國家亦愈見積極培訓選手,全球殘疾運動的水準愈來愈高。
自從2010年起,我就有幸跟隨香港代表團參與各屆殘奧和亞殘運,唯獨因為疫情錯過上屆東京殘奧,所以能夠參加今屆杭州亞殘運格外感恩。再次親身在現場欣賞賽事,目睹香港選手面對強者迎難而上,咬緊每一分,實在緊張刺激。我甚至感動得力竭聲嘶,全因男子S14級200米自由泳皆由香港隊包辦!頒獎台上3面香港區旗同時升起,這是歷史性一刻。
如此激烈競爭之下,今屆香港獎牌總數仍然躋身十強,可喜可賀!
當中包括代表團中年紀最小的選手,年僅13歲的吳卓恩,首次參加亞殘運就勇奪S6級100米背泳銅牌;69歲嘅鄧順儀成為本屆亞殘運草地滾球賽事中,年紀最大的獎牌得主。兩人的驕人表現證明運動無分年齡,只要有拼勁,永不放棄,人人都有機會爭勝。
在我參與義務工作十多年間,一路見證殘疾運動員如何將障礙轉化為能力,活出有意義生命。其中政府支持對殘疾人運動非常重要,當東京殘奧因疫情封閉,政府首次直播賽事,令香港更多人認識並支持殘疾人士運動,值得一讚。今年中國香港殘疾人士體育協會更安排了50位特殊學生飛到杭州為選手打氣,期望能夠啟發他們對運動的興趣,選擇運動作為人生目標。今日在觀眾席上的他,將來可能就是場上的健兒。
亞殘運剛剛完美落幕,一轉眼又到明年巴黎殘奧,我知道不少香港運動員正積極為爭取奧運入場券搶分。例如,12月香港將主辦2023 World Boccia亞洲及大洋洲硬地滾球錦標賽。在此祝福一班努力、有拼勁精神的健兒在明年殘奧取得更好成績,更希望香港人繼續支持殘疾運動員,為他們歡呼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