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很多家長課程中,與家長分享如何將遊戲治療的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遊戲治療有利拉近親子關係,協助孩子舒緩情緒,其中一個我們最常用的技巧,就是「反射性回應」。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代入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經驗,然後用家長的嘴巴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讓孩子感到被明白、被接納,情緒慢慢得以舒緩。
在上課的時候,我不斷提醒家長,當孩子鬧情緒時,切勿說道理,不要說應該、不應該做甚麼。我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孩子把玩具都放在地上,然後被哥哥弄破了,孩子大嗌:「我的玩具被哥哥弄破了!」繼而大吵大鬧,大部分家長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即時說出道理,忘記了回應孩子當刻的感受。例如:「我叫了你很多次收拾玩具,為甚麼你不收拾好?如果收拾妥當就不會被哥哥弄破了,對嗎?」這回應聽落好像沒有問題,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當自己心愛的玩具被弄破了,他再聽到以上的話,只會更憤怒,更不可能在這時候學習到媽媽口中所說有關收拾玩具的道理。
課堂裏有一位媽媽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她說:「文姑娘,我聽了將近兩小時的課,感覺很有道理。但是請問我可以如何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呢?我就只是能夠說出你所講要避免說的話,感覺很困難啊。」很多時候家長其實心裏是明白孩子的,但是孩子並不感受到家長的明白,因為當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即時的回應並非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家長可以試試看,當孩子鬧情緒時,刻意停止自己說一些教導或道理的說話,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同理心去明白一下孩子的感覺和想法。家長亦要熟悉孩子常見的情緒字眼,包括開心、唔開心、忟憎、憤怒、驚、緊張、不服氣等等。然後家長可嘗試在孩子不開心時簡單平靜地講一句:「媽媽知你唔開心。」或是在孩子非常憤怒時,冷靜地說出一句:「媽媽明白你很憤怒。」在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們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直接回應孩子的情緒便是了。沒有一個方法可以即時令孩子停止所有情緒或行為問題,但當孩子感覺到家長明白他,待孩子的情緒稍為平靜時再說道理,效果會更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