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到自然醒,必定是其中一個最能引起媽媽共鳴的奢侈願望。我也和大部分媽媽一樣,自從孩子出生後,睡眠時間和質素均斷崖式下滑,即使是周末假期,左右仔習慣清晨六、七時醒來,首要就是把我叫醒,陪他們梳洗、吃早餐、看課外讀物。漸漸的,這樣的流程變成每個假日的序幕。
然而,我這個持續了8年多的習慣正面對轉變,轉變在由我們仨,變成他們倆,令我既驚喜、又不捨。在這個農曆新年假期中有好幾天,孩子們不單自動自覺起床梳洗,還會自己弄早餐、然後安坐在沙發上靜靜閱讀,讓我睡至自然醒。驚喜之處當然是我忽然重拾久違了的充足睡眠時間,不捨的是孩子們在不經不覺間成長。
忽然間的轉變還有在學業上。自孩子們升上小學後,我排空下午的工作,劃為「功課輔導時間」,趕回家中安排他們做功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相信對於初小學生來說,做功課前的準備十分重要:放學回家後首30分鐘,洗手洗臉、換好衣服,吃個茶點、上好廁所。時間差不多了,就在書桌排好文具和所需的課本習作,開始投入功課時間。而我的角色,除了解答功課難題,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醒他們專心專注。花了整個小一學年養成做功課的規律,到左右仔升讀小二,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毋須再不斷提醒、也不用嘮叨動氣,自動自覺就做好功課了。
生活其實就是由一個又一個儀式組成,孩子最初由家長的陪伴、引導,逐步變成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當事情變得自然而然,也就是父母退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