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 27對香港而言,究竟是利還是弊?是危還是機呢?
上期說到,好像峰會結束後,大部分國家都覺得自己是輸家,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所以在未研究對香港利弊前,先與大家研究一下,為甚麼各國都感到失望?
先說這個「損失和損害基金」,發展中國家對將會成立的臨時委員會,抱有懷疑態度。而且在峰會上也沒有明確列明誰是基金受益者、哪一些國家或單位要負責注資金入去基金,更加沒有時間表及執行細節。有些國家,例如印度,就根本搞不清,自己最終是屬於受損失和損害的國家,所以可以收到基金的款項,抑或被基金委員會被撥入碳排放大國,要向基金注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更加是有一定的阻力。因為顯而易見,他們就是出資方。試問,誰會願意在自己口袋把資金拿出來,注入大基金池裡面,然後再由基金分發予各國。這就有點像:大家夾錢到資金池,但由第三方去請客吃飯。出資方可能結果連受益國的多謝也沒有。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背靠祖國是碳排放大國。對香港而言,我認為是機大於危!因為峰會上再次強調,如果全球要達到2050年碳中和的話,每年光是在新能源方面投入,就要大約每年4萬億美元。加上今次峰會說明要減少用煤,而中國又是產煤大國;同一時間,中國也承諾30/60雙碳目標,所以中國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可以說是弦上的箭。問題只是,到時是否會利及香港而已。換句話說,香港是否懂得如何爭取這件大蛋糕的部分?
既然是氣候變化峰會,究竟達成這些結果,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如何?今次峰會達成的結果,對我們個人又有甚麼影響呢?
學生反思:
學生姓名:梁正希 班別:6A 學校:廠商會蔡章閣中學
「的確,本港擁有 『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只要香港把握機遇定必能夠在不同領域有更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立足中國並且面向全球。欣悉近年本港特區政府先後發行綠色債券,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令本港成為綠色金融中心。加上近年中央政府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發展,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有助帶動環球資金流入國內的碳市場,進一步推動香港長遠成為『綠色金融』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