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最新表現又一次吸引我眼球(去年蝕2024億,是自2008年之後最差,回報率為負4.4%),與資深傳媒人J哥閒談間,他亦表示官員行禮如儀,政務官式口吻的回覆讓大眾昏昏欲睡,市民恍似向基金差劣表現認命。
現時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要由外匯基金與銀行監管等功能組成,並向財政司長負責。一個政府機構身處變幻莫測的投資世界既要公平正義監管市場,又要化身投資大鱷分散風險追求收益,金管仝人在多重考慮下人神交戰表現自然強差人意,外匯基金長年跑輸大市可能不是人的問題,更可能是架構和機制所導致。
要突破求變就要大破大立,即分拆金管局:一,成立香港銀行監管局,把管理銀行業的責任(銀行政策和監管,法規防洗錢)分割出來,仿效內地銀監會的架構(英美亦有相類似的分工),往後可以專心做好防守工作,聯同證監會各司其職,維護廣大市民對香港金融業「清如水明如鏡」的信心。
二,外匯基金的投資功能則與貨幣管理另組一局並執行港元央行角色。專心一意做好資產配置,在持有足夠但不過量的儲備下守護聯繫匯率,保持公眾對港元的信心。同時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調撥資源以市場機制激勵員工盡力提高回報,於前線衝鋒陷陣。
三,升格金融發展局成為官方機構並享有實權,統一將推廣金融發展和金融產業多元化如發展港元債市,管理金融業的基礎建設(支付系統,虛擬貨幣等金融創新工作)的功能分配其中。做好中場角色居中調和瞻前顧後。
在這3個局之上,成立金融管理委員會並由財政司長出任主席,以擔任領隊角色,納入三局局長並邀請三數名國際金融翹楚及學者加入並統籌方向和給予意見。可能有人會質疑架床疊屋,但其實是拆牆鬆綁,避免員工腦交戰順得哥情失嫂意。現時監管不一,投資回報低落,金融創新議而不決,從虛擬貨幣行業發展落後於人,甚至最基本香港債市的發展亦停滯不前。這些結果可能是架構制度影響所致。
面對新加坡的追趕(或已被超越),香港再不積極求變往往只依賴中央政策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快只會成為歷史。希望今屆事不避難的特區政府能改革這座大山。如果有一天,外匯基金的投資於全球經濟蕭條時仍獲得豐厚回報,並將之回饋市民,為香港經濟雪中送炭,將可大大改善市民對政府施政的信心,亦證明主事官員其實是比國際精英優勝,不用再比舊有規條污名,大大有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