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時代歸屬感時代(sense of belonging)
2.0時代成就感時代(sense of achievement)
3.0時代擁有感時代(sense of ownership)

華為是一家由員工擁有的公司。(資料圖片)
打工仔期望有付出就有回報,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回報的內涵因時而改。
八十年代以前,企管1.0時代——歸屬感時代,打工仔首重準時出糧。到了農曆年尾,出雙糧是全年的高潮,人人都靠份雙糧來度過年關。若公司生意好,利潤高,甚至會發放花紅,大家就可以過肥年了。
在1.0時代,公司非常重視員工的歸屬感,用感情來維繫關係,分配利益方法比較簡單,往往只用加薪來激勵和挽留員工。
八十年代後,企管2.0時代——成就感時代,社會逐漸富裕後,人工已經不是打工仔唯一的考慮因素。不少公司加強激勵制度,到年底時論功行賞,通過考核來區分員工的工作表現,達標者可獲發獎金。工作表現愈好,所得的獎金愈高,人人為了獎金而加倍努力。
在2.0時代,論工發獎成為潮流,不少公司的考核制度,都是圍繞關鍵表現指標(KPI)來制定,鼓勵員工爭取成績,提倡多勞多得,引發及滿足員工的工作成就感。這個時代的打工仔聚焦目標,為了達標可以捱更抵夜,絕無怨言。
到了近年,獎金的激勵作用逐漸失色。原來員工心態已變,年輕人覺得作出了貢獻,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企業賺大錢時,獎金只是「濕濕碎」,收穫與貢獻不成比例。所以,他們開始要求與老闆分享利潤。於是,擁有感時代正式登場。
年輕人心知肚明,獎金始終有限,利潤才是大茶飯。施永青在這方面是先驅者,多年前已實施「利益三分法」。公司三分一的利潤分給股東,三分一留作公司發展,三分一讓員工分享。此舉產生了微妙的激勵作用,人人知道有份分,開源節流意識馬上提高了,公司業績於是提升。
現時有些企業更進一步,在年頭已制定業務和利潤目標,講到明超標利潤,盡歸員工分享。於是,頭9個月員工為公司打拼,達標後的3個月,工作更加積極,所賺的錢自己落袋。
嘩!不得了!員工享受到3個月無本生利的滋味,老闆也驚覺原來頭9個月員工只是發揮一半實力,到尾3個月,才如狼似虎般賺得更多。老闆當然不會介意,因為利潤目標已達到,員工亦利用了公司平台來賺錢,相得益彰。尤其難得的是,年輕人肯為企業打工,做9個月員工,做3個月老闆,得到的回報,遠超想像,達到雙贏。
這種利益格局的改變勢在必行,否則就沒有年輕人願意為別人作嫁衣裳。例如,華為是一家由員工擁有的公司(employee-owned company),三分二員工持有公司98.6%股份,人人與公司前途休戚與共,這份擁有感,令華為成為勢不可擋的企業。
時移世易,利益格局非改不可,人才先至會心甘命抵為你效勞。賺多賺少是次要,員工擁有感至關重要。
Paul sir話齋:淨收薪金無吸引力,人人覺得自己超值,分享利潤唔再留力,覺得擁有時刻積極。
作者為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曾任餐飲集團行政總裁及現為顧問,中年失明後活出一條新路,著有多本企業管理書籍。Facebook專頁:企管3.0時代-Paul Sir
逢周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