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喜歡日式百貨公司,崇光百貨就搞得有聲有色。(資料圖片)
每一個年代都有其新興產業,今日講的是百貨公司。
最初的時候,人們生產商品,自己銷售,毛利很高,但銷售額不高。百貨公司的基本概念,是自己不生產商品,只是代理,問題是需要付錢入貨,毛利不高,只是勝在有大數量,以銷售量取勝。
這箇中基本原理,是大城市的出現,有了大人流,才會有百貨公司。最早的應該是倫敦的Harding, Howell & Co,創辦於1796年。現時倫敦的Harrods也應該是最大的百貨公司,在其中遊逛,是一大享受。
在中國上海南京路,「先施」和「永安」創立於清末,「新新」和「大新」創立於民國,合稱「四大公司」,前兩者今天在香港仍有業務。
至於日本,則在1904年開始有第一間百貨公司,比中國稍遲了4年,名為「三井吳服店」,也即是今日「三越」的前身。
有趣的是,日本有所謂的「八百屋」,即是雜貨店,當年有一間「八百伴」,從雜貨店擴張至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在日本和香港的規模均是很大,在2000年左右倒閉了。「八百」比「百貨」的數字大了8倍,但意指的規模則小很多。
在當時,百貨公司是新興產業,成功的經營者都發了大財,成為了一代的富豪,日本的三井公司就是好例子。
不過在今天,這卻是夕陽工業,比較流行的是大型商場,裏面有大量專門店和餐廳。本質上,大型商場屬於地產業,不過,現時成功的百貨公司也有著商場成分,分租給不同的專門店,兩者的分界已很少了。
在香港人而言,最喜歡的,當然是日式百貨公司。連日本的「崇光百貨」也做不住,要賣給香港人,香港人居然把它搞得有聲有色……不過,香港人的崇日應是世界第一,Donki在香港成為了奇葩,但連在台灣也做不住,可以證明在這方面,香港人是更勝於台灣。
本文寫得雜七雜八,主旨一是百貨公司的從盛到衰,二是生產和銷售的割離與再結合,即是從賣自己的生產品到百貨公司又回到專門店,三是我也經營網店,深知入貨困難。現在一間店舖的商品以萬計,這管理難度是以往不敢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