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渾水提到香港大學開辦的新課程,「文理學士」(Bachelor of Arts and Sciences)人人達文西,單是學位名堂已夠嚇人。可以讀「應用人工智能」,又有「金融科技」,仲要有「社會數據科學」,集齊AI、FinTech、Big Data三大流行用語,可謂走在時代尖端。

大學會因應市場而推出新學位。(資料圖片)
當小友渾水還是初中生時代,我記那些年流行的是中藥和IT學位,到中藥港不了了之和科網股爆煲後,「全球化」三個字又成為人人爭住講的東西,於是又有大量global乜global物的學位出現。
大學因應市場推出新學位當然不是香港獨有。我僱主是一間理工型大學,早幾年已開了一大堆類似的新科技潮流學位,據說頗受歡迎。大學要辦這些新學位,除了通過官僚的審核,也要在不同學系之間分配利益,不難做但需時甚久,於是一般都要比潮流高峰慢幾年才推出課程。
學位跟風的現象,帶出了一個根本問題:讀大學到底是學甚麼的?從大學學到的硬資料,用不著的話好快就忘記,真的要用起來再到網上找資料就可以了,我認為真正學得持久的,是思考方法、邏輯推理等軟性知識。腦筋靈活思維清楚,就算他日因應潮流要認識甚麼大數據甚麼智能,都會比別人學得有效率。
傳統學科的吸引力,正是其學科本身歷史夠悠久,各有一套獨特的分析工具,耳濡目染四年之後,學生未必記得個別術語名詞,但多少會學懂如何「諗嘢」。就好似小友渾水的文章,經濟學terms未必夠其他「專家」引用得多,但不難看出文字背後的一套經濟學思維模式。
若果市場需求大(準確點說,是四年畢業後需求大),新潮學位當然有吸引力,但這種東拼西湊而成的跨學科學位有一個缺點,就是著重學齊各種最新技能,這個系選兩科那個系選三科,到喉唔到肺之餘,也未必有一套中心思想和方法貫徹其中,設計得不好的話,思考本來就唔清唔楚的學生只會愈讀愈亂,到頭來只學到一堆終會過時的硬知識,長遠來說未必著數。
當年揀科沒有這些煩惱,其實都要多謝香港大學:由於文科出身會考數學又差,據聞讀中大科大經濟系會有困難,於是揀了比較「親民」的港大經濟系,讓我這個唔識計數的文科生慢慢適應,由頭學做一個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