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交所近期對多間上市公司採取除牌行動。(資料圖片)
未生留意到上周高山行撰文對港交所(388)對部分上市公司的裁決不公,或有政治成分。但正如未生在前文《DQ尋源》認為,除中國生物資源(8129)及華多利集團(1139)是針對部分人外,其餘均屬正常。未生特意借用本文,讓各位讀者了解情況:
(1)關於某股細列集資用途,但配股失敗
未生亦知道該公司資料。該公司本身現金充盈,盈利水平也不錯,完全沒有籌集資金需要。但公司股權慢慢轉手後,以較現金折讓價格,進行各一次配股及供股,公司聲稱,因要應付內地資本支出,所以資金無法匯出,故向財務公司高息借貸作營運。但公司擁有多餘資金下,卻不務正業,買入一隻三四線股,其後更進行更低價配股,但或在當局干預下失敗。
以未生意見,上市公司保留適當現金是有必要,但該公司應有不少方式,以內地現金在香港取得借款,以充實營運資金,利息還要低得多。況且,在股東不知情情況下,對三四線股投下巨額資金,直至交易完成才披露,雖然本次獲得厚利,但如果虧損呢? 這很顯然內部控管或有問題,如果讓其集資,投資者會受到損害,故適當干預配股是可取的。
高先生認為其集資可能有大動作,但該公司已告知,未找到合適目標。未生認為,上市公司有任何洽談,應該及時告知股東未來發展動向,日後集資亦容易。如果照高先生的說法,先集資後有大動作,除了讓有心人舞弄股價外,對股東實無益。
另外,高先生指出,未來或會導致部分公司財務大幅轉差以配股,但現在港交所已有上述禁止配股及「DQ」行動、證監會亦有發出指引,董事已不可以專業人士報告作為藉口進行不合理收購,所以這路亦漸不通。
(2)部分公司大額配股事項遇上困難
高先生以互益集團(3344)及民銀資本(1141)為例,以指出部分大額配售或有「特別考量」。但互益集團當時已遭申請清盤,故其可援引上市規則13.36(5),以「處於極度惡劣財政情況」,「採取緊急挽救行動」原因大折讓發行新股,但民銀資本卻沒有此情況,所以會較困難。雖然互益集團或有鑽空子成分,但如果了解上市規則,高先生應對兩次配股性質或許有誤解造成誤會。
未生在此總結,部分資深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行動不甚了解,故當局應加深投資者教育,讓其了解更多上市規則,使他們可以捍衛自己權益。但是當局亦應對部分鑽空子事宜加以正視,不容有心人混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