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2-07-29 04:30:29
日報

雷鼎鳴提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分享:
雷鼎鳴提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雷鼎鳴提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這邊廂,新特首李家超宣布成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落實「基建先行」和「創造容量」兩大發展方針;那邊廂,幫港出聲邀請雷鼎鳴發表報告解決土地房屋問題。要創造容量,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雷鼎鳴的答案是:Why Not Both?

從經濟角學角度看,我同意填海造地是投資,投資回報是高是低是另一會事。據報告摘要,填海造地效益大於成本:「特區政府共可獲得9,740億至11,430億元的財政收益……建設交椅洲財政收益是成本的2.32倍,也可說賺了5,540億元,效益遠大於成本。」至於北部都會區:「這600公頃土地可帶來的財政效益,一個簡單估計為9,740億元的六成,即5,844億元……600公頃共需871億元,即每100公頃補償需145億元,這未包括基礎建設成本,這價格是與交椅州人工島每100公頃的填海成本140億元十分接近。」報告結論是,兩個項目都有巨大經濟價值,財政上不到兩萬億元的財政成本,香港積累逾兩萬億元外匯儲備應付有餘。雷鼎鳴強調:「它們並非是消耗外匯儲備消費,而是把外匯轉型為更安全土地儲備手段。」在經濟學眼中,有圖未必有真相,但有數字至少有數得計。首先,建設交椅洲財政收益是成本的2.32倍,是估算而非實際數據。估算有多準確?背後假設又是甚麽?都會影響「效益遠大於成本」這結論。其次,即使交椅洲的2.32倍估算準確,將同一個乘數應用到其他項目,成本效益會否隨土地供應量增加而遞減?另外,要緊記成本效益和財務可行是兩個不同概念。填海和收地費用是政府開支,收地涉及補償金額可能是轉移支付而非社會成本。吊詭的是,儘管某些情況下收地補償只是轉移支付,長期討價還價延誤發展卻是經常被漠視的社會成本。想解決土地房屋問題,除要客觀估算增加土地社會成本效益,亦要搞清楚哪些財務可行開支才是社會成本。  

adblk6

作者為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