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辦,主題是「駕馭市場的不確定性」,可是誰都知道,傳媒也已廣泛報道了,這是代表「香港回來了」的一場公關活動。
這場峰會本來預計有約200名來自120家機構的金融界巨頭出席,當中有40人是行政總裁或主席級數,但到了最後,仍然有1/8的巨頭因不同原因缺席。
在這之前,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聯席主席、眾議員Jim McGovern和參議員Jeff Merkley發表聲明,點名批評參加者粉飾特區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但是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引述一名不願具名的財政部前官員的說法,指與受制裁者交流和聆聽他們講話,不算是違反制裁。
換言之,對這些人,面子沒有用,重要的是裏子,峰會沒有「派糖」,即提供一些優惠外商的政策,已令他們失望,而讓他們聆聽被對美國制裁的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演講,更徒令這些「愛(美)國人士」尷尬。
儘管缺席者包括了花旗集團、黑石集團、巴克萊、東方匯理、資本集團的總裁等重量級人物,無論如何,出席者包括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高盛、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董事長,以及摩根大通、滙豐控股(005)的行政總裁等等,這場公關活動已算是獲得了表面上的成功。
在評論峰會的得失之前,首先得先搞清一個問題:這些金融猛人參與這場俾面派對,以及投資香港,目的究竟是為了甚麼?
說老實話,在中美鬥爭的大框架下,他們絕對不會對香港有任何好感,估計也不會同香港的財金官員有密切的私交,更加不可能支持《港區國安法》和中國政府,之所以來投資、來峰會,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這裡可以賺錢而已。
簡單點說,這些峰會之類的粉飾活動,再搞一百次,也沒有任何作用,更加不會扭轉他們對香港、對中國的惡感。然而,香港只要繼續有賺錢的機會,用不著邀請參加甚麼峰會,他們照樣會來香港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