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05-29 06:00:00

香港外儲不足?其實是巴斯計錯數

分享:

對沖基金創辦人巴斯(Kyle Bass)唱淡港元,鼓勵投資者換成美元避險。繼早前給投資者的一封信,早前他再公布一份詳盡分析,用數字力陳香港的外匯儲備不足。分析中用到一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建議的方程式,算出香港所需的儲備,似乎有根有據:(10%x出口)+(10%x廣義貨幣)+(30%x短債)+(20% x其他負債)。

對沖基金創辦人巴斯唱淡港元。(資料圖片)

對沖基金創辦人巴斯唱淡港元。(資料圖片)


這是IMF在金融危機後研究出來並同意採用的一個準則,名為「儲備充足評估」(Assessing Reserve Adequacy),是專為固定匯率的新興市場而設的計算方法(浮動匯率的版本則比較寬鬆)。計算原意,是將好幾個源用已久的準則「炒埋一碟」,作為預防外來資金突然乾塘或匯率受狙擊的參考。IMF建議外匯儲備至少要等同以上算式得出的數字。


有趣的,IMF有為大部分國家計算準則,但由於數據不足,一直沒有為香港計這條數。巴斯根據自己找到的數字,考慮到香港是個轉口港,得出以下答案:(10%x1,190億美元)+(10%x9,252億美元)+(30%x10,470億美元)+(20%x3,840億美元)= 4,950億美元。


換算成港元就是接近4萬億港元,超過了現時的外匯儲備幾千億元,香港明顯未能達標。巴斯繼而分析,香港政府真正可以動用的儲備只有一成左右,因此儲備是嚴重不足,聯匯能夠存在36年可說是個奇蹟(The architects of the peg should be commended for the fact that it lasted for as long as 36 years),投資者在事件有變之前應將港元換成美元(Investors should heed this warning and convert their HKD to USD before the relationship changes)。

adblk6


我暫不討論香港真正可用的儲備是否如此少得可憐(巴斯有意無意曲解了聯匯機制),也不討論投資者應否換美元(有閒錢成本夠低,無妨一換求個安心),我只是不太理解計算中,用到的10,470億美元這個短債數字。


這個天文數字有根有據,可以在統計處網頁找到,只是此短債跟其他國家的短債情況有重大差別。香港政府本身沒有對外短債,這筆龐大短債絕大部分來自銀行體系: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大量外地銀行在香港本地銀行有短期存款,算作香港的「對外短債」。至於真正由銀行體系以外欠下的對外短債,金額其實只有十分一左右。


若果不計銀行體系那一筆特別的短債,IMF那條數就會少了一大截,巴斯儲備不足之說就很難站得住腳了。
不是甚麼唱好港元,只是經濟學者以事論事,指出計算上的低級錯誤而已。要成功唱淡港元,數據分析至少要認真一點吧?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逢周一、三、五刊出